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改革开放40年】绿韵石林成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时间:2018-12-24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王建平 侍伟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推出新举措、实现新突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经验、新亮点、新做法,走出了一条具有石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历史长河中弹指一挥间的40年,却是石林生态环境保护满载硕果的40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石林有着最为生动的实践。

石林县城全貌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石林历届县委、政府决策者用实际行动作答: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县发展的首选目标。

梳理石林县生态文明建设走过的路程,发现并无捷径可循。2004年,石林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美县发展战略,开启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局面。2006年起,石林将三个1000万专项资金投入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2007年开始,石林开展以文明、卫生、园林、环保、平安等为主要内容的“五创”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创建向纵深推进。2008年,石林《生态县建设规划》颁布实施。2010年,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生态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创建工作。2012年,全县涉农行政村100%创建为市级以上生态村。2013年,全县80%以上的乡镇创建为国家生态乡镇。2014年11月,石林成功创建为首批“云南省生态文明县”。2016年7月,石林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通过环保部考评验收后,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2017年9月,石林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巴江春色

多年来,石林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可谓是“大手笔”投入。2006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生态美县”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旅哺农”专项资金、1000万元“集镇建设”专项资金投入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以此撬动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生态补偿投入机制。

40年来,石林县追寻绿色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县、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省级生态文明县……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石林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最好见证。

大气环境监测

抓实绿色经济发展 守护绿水青山

石林县始终坚持经济发展绿色化,生态建设经济化,靠生态吸引要素、靠生态集聚产业、靠生态造福百姓,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品牌化、产业化、生态化,强化产业扶持培育,实施蔬菜、花卉、苗木、人参果、枇杷“五个一万亩”生态示范基地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全县18家企业32个产品获得认证,成功创建为昆明市首家“云南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

黑龙潭水库碧水青山

着力发展生态工业。坚持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原则,严把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环保设施建设、节能降耗和污染物达标排放等关口,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消耗型项目和企业入驻,石林县生态工业集中区被评为全省首个“燃煤零消费工业园区”,实现了清洁能源全覆盖。推进国家级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发展新能源产业。

全力发展生态旅游。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把绿色生态环境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条件,颁布实施了《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编制了《石林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全域旅游。主动融入昆明“中国健康之城”建设,聚焦康体保健、健康产品、候鸟式养生养老等领域,大力发展以中药、彝药、天然药物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杏林大观园养老公寓、幸福天伦养老养生等一批项目扎实推进,“神奇自然之旅+身心健康之旅”大健康旅游产业进一步构建。积极培育了一批乡村农业休闲旅游、家庭亲子体验游、地质科普展示等旅游新业态,形成了产品丰富多元、省内外客源结构有益互补、全域旅游集聚的新格局。

糯黑村绿水青山

“生态骨干”筑绿色生态屏障

石林县始终把生态作为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后发优势,严守生态红线,做好“加减乘除”法,实施石林县林业生态建设及森林资源保护三年行动、森林生态区建设、生态工程建设等,着力增加森林总量、减少资源损耗、强化污染防治、放大生态优势,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起一道守护石林青山绿水的绿色生态屏障。

围绕城市面山、交通沿线、水源保护涵养区,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绿色廊道等工程建设,对集镇所在地面山采取宜封则封、宜果则果、宜绿则绿的方式,打造四季树常绿、花常开、水常流的景观风景线。

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及森林资源保护三年行动以来,全县共清退毁林开荒2.7万亩,面山造林5000亩,国家防护林造林6000亩,林业生态建设行动造林8597.5亩,义务植树105.64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0.95%。

巴江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南盘江南岸区域石林县范围内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圭山长湖两大生态重点区植被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岩溶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工程,成为石林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注脚。

石林县获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通过这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在石林已经越发成为百姓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财富。

生态福祉人人共享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石林人的梦想。

水质监测

立足于此,石林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坚持把环境保护、城乡人居环境提升、饮用水源保护等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物质成果的同时,也获得生态文明带来的“绿色福利”。

蓝天白云下,巴江潺潺流淌。沿河行走,只见河面宽阔,河水清澈,两岸绿草茵茵,垂柳翠竹茂盛。享受着这样的美景,84岁的陆文林精神矍铄,步伐矫健。“沿着河岸两旁的健身步道,每天来回走上三四公里没有问题。”陆文林来自河南郑州,被这里清新的空气和清幽的环境深深吸引,于是在此买了房子,决定在巴江河畔安度晚年。

桃源水乡新貌

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不仅是群众的共同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全县所有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连续多年保持100%达标,县城主要供水水源黑龙潭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II类以上,县城集中式饮用水质量多年稳居全市第一;巴江水质多年稳定保持为Ⅲ类;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天数达100%,位居昆明市各区县市前列;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35.78%、绿化覆盖率达39.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14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收集清运率达100%;全县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

休闲娱乐悠然自得

如今的石林,生态环境改善了,生活品质提升了。出门满眼翠绿,小区赛公园;公交通达行政村,老百姓出行更加便利;燃气下乡,农村用起天然气……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石林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牢固树立“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理念,努力增进民生福祉,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全县各族人民。

因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糯黑村正成为新的旅游“网红”。当地村民介绍,每天都有不少大巴车开进糯黑村,在带来游客的同时也为村民带来无限商机。

实践证明,呵护好生态环境,最终受益的还是人民。一幅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成为25.8万石林人民的大美家园。(王建平 侍伟)

(责任编辑:黄俊飞)

为你推荐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