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也是乡村蝶变的40年。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来,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让乡村悄然改变。脱贫攻坚战役的打响,则以狂风暴雨之势,洗礼着乡村发展,催动着乡村化茧成蝶。
改革开放让云南石林县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贫困落后面貌发生巨变。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石漠化严重、干旱缺水、土地贫瘠的边远少数民族山区村寨,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仍然存在。石林是昆明除3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外,6个有脱贫任务的县(市)之一。
巴江河沿岸的千亩蔬菜基地
在这场战役中,石林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让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和贫困群众掉队。
2014年至2016年,全县631户184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水尾村、尾乍黑村、林口铺村3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出列。2017年以来,通过几轮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全县有大叠水村、小圭山村、芭茅村、岩子脚村4个贫困村,历年累计建档立卡贫困户1318户4220人。
对增收致富、环境卫生整治、综合素质改变较大的贫困户进行奖励
进入年末,石林脱贫攻坚迎来倒计时,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再冲刺。数字最有说服力: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318户4220人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人均纯收入超过3500元脱贫标准,实现脱贫;7个贫困村“四通”实现,“六有”达标,贫困发生率为0%,实现脱贫退出。
产业扶贫 搭起贫困户“幸福梯”
“今年的人参果我就卖得4万多块钱,日子是越来越好过,房子也盖好了,今年就可以脱贫。”西街口芭茅村贫困户杨文忠今年种植人参果喜获丰产,激动难掩。自从工作队进村以后,建设了人参果交易市场,村民交易人参果更加方便。
“今年人参果的净收入近10万元,加上玉米和养殖,收入不错。”老木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毕清芬,如今也尝到了丰收的滋味。家人患病欠债达3万余元、老房子年久失修、两个孩子需要读书……回想过往的诸多磨难,毕清芬至今不敢想象。
召开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
通过产业带动,给贫困户搭起“幸福梯”,继而实现脱贫,是石林县脱贫攻坚的重要做法。杨文忠、毕清芬就是这一做法受益者的代表。
今年,石林县制定出台《石林彝族自治县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下达全县贫困户1318户产业脱贫资金659万元到各乡镇(街道)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补助产业发展资金5000元,其中,1017户依靠自身劳动力发展产业,301户缺乏劳动力家庭通过合作组织入股实现年均10%—20%的分红。
目前,小密枝村形成自主辣椒品牌“密枝红”,带动全县70%贫困户种植辣椒,户均达2.2亩,走出一条集体增收致富、带动产业扶贫、辐射全县辣椒产业的发展路子。圭山镇贫困户发展苹果种植推广2000余亩,正逐步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新渠道。长湖和西街口3个村委会的29户8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起一年可种四茬的大棚人工食用菌栽培产业,成效已初显,群众有了可观收益。
圭山镇扶贫项目中蜂养殖覆盖102户贫困户358人,近日产出第一批蜂蜜,共50余公斤,价格每公斤260元,目前已全部订购,给贫困户增加了收入,预计在2019年4月能直接为贫困户均增加2000元的经济收入,为自然村带来8000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石林县把脱贫攻坚的重心放到扶关键、扶根本、扶长远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找准优势主导产业,通过政策拉动、能人带动、服务促动、科技推动,大力引导发展烟、粮、果、菜、畜、禽等产业,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有1至2个产业增收项目,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6173.09元,人均增收1844.32元。
多轮驱动 精准扶贫“换挡提速”
“来自政府和社会的筹款救助金,是党和政府以及帮扶人的关爱,是这份关爱让家里能够解决基本开支问题,也让我圆了大学梦。”今年,长湖镇舍色村贫困户孔宏岗的女儿孔晓艳考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申请到助学贷款8000元。如今,劳务收入加上农业补贴、生态补偿等,孔宏岗家人均纯收入从去年的2563元升到今年的1万元以上。
受助贫困生领取助学金
板桥街道贫困户金德光家的房子属于D级危房,住房有保障是金德光脱贫的拦路虎。“家里这个情况,盖新房是一句空话。”之前为金德光治病,家里已无钱建房,面对建房需要的款项,全家眼里透露出怀疑的眼神。由于金德光家交通不便,致使建房运输困难,地基平整造价高。帮扶责任人帮忙找来了施工队,解决宅基地平整和材料运输问题后,原本10万元的建房成本降低到6.6万元,政府补助4万元,剩余2.6万元由自筹0.6万元、政府贴息贷款2万元解决。今年5月30日,金德光家危房重建顺利完工,住进了72平方米的新房,日子有了盼头。
在产业扶贫的同时,石林县多措并举,力促精准扶贫“换挡提速”。
大力推进就业脱贫,开展订单式、定向、定岗培训,对接昆明双汇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石林县复烤厂等企业,促进适龄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018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903人,实现转移就业收入1685.05万元,人均收入18661元。383户622人贫困劳动力在村内打工,打工收入295.1万元,通过公益岗位解决贫困户63人就业,年人均收入6653元。
村民在小密枝辣椒交易市场分拣小米辣
生态补偿助推脱贫。624户贫困户2114人享受公益林补偿29.33万元,户均470元;72户贫困户240人459.96亩享受退耕还林补助12.51万元,户均1736.88元;27名贫困群众被聘用为公益林管护人员,人均年工资8840.28元。
教育扶持不减,有效防辍保学,促进教育公平。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907人,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无一辍学。全面落实各项助学资助政策,补助资金159.71万元,惠及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907人;“雨露计划”共计补助贫困学生149人次,补助资金22.35万元;“爱心助你上大学”等教育扶贫志愿活动共资助贫困大学生36名,23名贫困大学生获得助学贷款17.6万元。
教育扶贫30条严格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救治,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救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061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100%。
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不等不靠。于2017年及时启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农危改工作。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318户经全面认真鉴定,需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1109户,目前已全履盖实施改造。其中,修缮加固507户,拆除重建471户,政府兜底131户。
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一、二级残疾人、重特大病人和特困人员实行全面兜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加养老险保3226人,纳入低保对象544户1181人,年补助资金360.78万元。
全力保障饮水安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有保障再提升工作,全县纳入水质检测的集中式人饮水源地共计23个,水质检测均在Ⅲ类水质以上,达到人饮要求。
西街口大蒜
志智双扶 撑起脱贫“精神脊梁”
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者乌龙村委会大者乌龙村贫困户李石林家,以往都是靠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全年收入难以为继,通过驻村工作队激励和帮扶引导,李石林大胆地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到安宁市一家建筑工地学习挖掘机技术,学成归来的李石林现在开挖掘机,每月有稳定的7000元收入。板桥街道通过开展“脱贫致富大比拼”百日竞赛活动,杜绝了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提振贫困户的精气神。
脱贫攻坚中,石林县创新开展特色活动,在全县当年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开展“增收致富我为先、上下齐心誓脱贫、爱心超市同联动”活动,全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内生动力。上下半年各开展一期,按比例设置一、二、三等奖,以贫困户增收致富、环境清洁整治、综合素质提升作为评选主要依据,奖励2000—5000元相应爱心实物券。
“现在我们村子有了很大改变,环境好了、卫生干净了,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不愁吃不愁穿,今年可以脱贫了。”西街口镇芭茅村委会路花村贫困户张文林在石林县开展“增收致富我为先、上下齐心誓脱贫、爱心超市同联动”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获得5000元爱心超市实物券。“今年我种了13亩人参果,现在纯收入有4万元了。”张文林说,今后自己会更加努力,依靠自己劳动过上好日子。
与此同时,石林县动员多方力量,形成脱贫攻坚合力。组织38名县级领导联乡挂村、77个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村、1425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包帮到户、83支扶贫工作队299名队员驻村帮扶,开展脱贫攻坚“一帮一”或“多帮一”结对帮扶。这些力量的注入,是石林县实现脱贫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
村民种植的萝卜喜获丰收
有了经济来源,贫困户也就能从根本上实现不等、不靠、不要。昆明双汇就近优先吸纳16名贫困户入职,现在每人月收入在3500元左右,成功担起家庭经济主力,做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四十载春秋,石林道路宽敞整洁,乡村建设越来越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新时代的到来,贫困终将成为过去。在这场脱贫攻坚的硬仗之中,石林撸起袖子,戮力同心、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带领贫困群众昂首阔步同全县人民一道跨入小康。
脱贫攻坚,如火如荼;乡村振兴,春潮涌动。(侍伟)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