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在昆明举行,据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消息,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云南艺术创作持续繁荣发展,在全国舞台绽放云南风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文化热在基层、亮在基层、暖在民心;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硕果累累,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不断扩大云南文化影响,打造对外文化交流靓丽名片。
艺术创作持续繁荣发展 在全国舞台绽放云南风采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杨德聪介绍,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以打造文艺滇军、构建云南文艺升级版为目标,大力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各个艺术门类百花竞放、异彩纷呈,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戏剧“梅花奖”、舞蹈“荷花奖”、杂技“金菊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国家级重要文艺赛事中不断获得重要奖项,在全国性重要艺术活动和项目中参与性、入选率处于先进行列。
此外,自2014年设立国家艺术基金以来,云南省累计获得资助项目115个、资助金额6983万元,项目数量位居西部第三;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南亚博览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等,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反响;定期举办新春文艺晚会、新剧目展演、青年演员比赛、花灯滇剧艺术周、小剧场话剧全国邀请演出展、美术作品双年展等大型艺术活动,为艺术创作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戏曲进乡村等活动,为各族群众不断奉上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杨德聪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也处于新方位、站在新起点,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奋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努力开创新时代云南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形成了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覆盖到村。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保山市、楚雄州、曲靖市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6个项目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杨德聪介绍道,目前,全云南省建有公共图书馆149个、文化馆148个、美术馆6个、博物馆8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3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985个,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率分别为94.6%、75%和82.7%,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0.6%。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第三家建成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平台“文化云南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街道)以上覆盖率达100%、村级覆盖率达95%。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边疆数字文化长廊、“国门文化”建设,扎实开展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管制、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工作,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农村倾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文艺惠民演出、“大家乐”文化广场、农民工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品牌深入人心。近几年来,全省各级文艺院团送戏下乡演出每年都在1万场以上。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硕果累累 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杨德聪表示,云南省文博事业成效显著,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全省、分级保护的文物史迹网络基本形成。目前,云南省拥有世界遗产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与四川省一道并列全国第二位;有中国传统村落615个,占全国总数的15%,位居全国第一;有各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84处,位居全国前列;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4704处,可移动文物784196件;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05项(其中国保单位132项、省保单位332项),占全国总量的5.3%;有省级备案博物馆131个,其中国有文化文物系统88个、国有行业系统21个、非国有22个。
景迈山古茶林列为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工作步伐加快;江川李家山墓地、剑川海门口遗址等6项重大考古发掘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建水县、石屏县入选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拯救老屋”行动计划整县推进项目;启动实施了云南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云南红军长征文物保护工程和云南博物馆群建设工程;茶马古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得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不断健全,保护能力和传承活力进一步增强,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我省共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808项(其中:国家级122项、省级610项、州市级2103项、县级4973项),“傣族剪纸”“藏族史诗格萨尔”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审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055人(其中:国家级125人、省级960人、州市级2649人、县级7321人);有228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迪庆州、大理州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占全国的十分之一;8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列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涵盖21个民族,数量居全国之首;有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4项传统工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建有省级保护传承基地28个、州(市)级传习中心11个、各级传习馆(所)257个、传承点358个、展示室923个。
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云南初步建立了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全省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健康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机构11901个、从业人员5.61万人。充分发挥文化系统职能作用和优势,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云南廊道建设加快推进,11个项目列为国家重点项目;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取得重要突破,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获得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丽江市、昆明市列为国家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丽江市被评为全国试点工作进展较好城市;积极推动动漫产业发展,6家动漫企业通过国家认证,2个动漫创意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取得较好成效,省博物馆、省图书馆列为国家级试点单位。另外,还举办了第五届南博会文化创意展。
不断扩大云南文化影响 打造对外文化交流靓丽名片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目标任务,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配合“开放的中国:魅力云南,世界共享”外交部云南全球推介活动、中联部云南脱贫攻坚全球专题宣介会,组织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传承人开展文化展示展演受到好评;部省合作取得重要成果,云南省与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共建柬埔寨金边中国文化中心、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数量与江苏省一道并列全国第一;连续4年分别与埃及开罗、墨西哥、马耳他、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和10个非洲国家的我驻外使馆开展年度合作;着力打造澜湄国际文化品牌,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澜湄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研讨会、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国家级国际性重要活动;持续开展“文化中国·七彩云南”“七彩云南·文化周边行”等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展示了云南良好形象;定期举办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中缅胞波狂欢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目瑙纵歌节等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开展考古交流和文物援外工作,与老挝合作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赴缅甸蒲甘参加震后佛塔修复援助,东南亚南亚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不断加强对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积极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支持民营文化企业“走出去”,民族手工刺绣、扎染、斑锡、斑铜、乌铜走银等特色工艺品已成为我省文化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李赛)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