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寻根觅源找准贫困户“素质贫困”的致贫症结,因材施教采取“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转变观念”的教学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强化感恩教育,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将脱贫压力变成致富动力,使昔日“懒汉”变成“致富能人”,初步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
寻根觅源“压力”变“动力”
摸清实情查穷根。镇沅县有2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56.59%,其中“直过民族”“苦聪人”就有1.89万人。受历史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部分贫困群众游手好闲、好吃懒做、酗酒成瘾、单身啃老,缺乏生活目标,缺乏脱贫信心,缺乏脱贫动力和技能,“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此,县、乡、村三级联动,进村入户对全县10339户3652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摸穷根”大调查,查实因缺技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贫困户占到47%,其中,“懒汉”“光棍”有2100余人,占5%以上。“早上一壶酒,靠着墙根晒太阳;下午一壶酒,睡到太阳又上山。田间杂草无人除,外出务工无技术,闲在家中无事做”是这个群体的生活写照,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块“硬骨头”。
对症施策开良方。镇沅县在深入细致的基层调研基础上,将县委常委会开到村民小组,与群众面对面“问与答”,听取民情民意,集中群众智慧,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制定出台《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深度贫困人口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试点方案》,计划筹办40期“转观念、提素质”培训班,对全县2100余名农村“懒汉”进行轮训,精准解决他们技能不足、知识不够、动力不强等问题,让其掌握一技之长、找到脱贫自信,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在此基础上,以培训农村深度贫困人口为重点,以培训全体农民为目标,从提升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入手,协同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新型职业农民,全方位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技能,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
强化保障建平台。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人社、农科、扶贫等26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确立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教育培训体系机制。利用武警训练旧基地建立培训中心,积极争取中央就业补助等资金,整合各部门扶贫培训资金,改善培训中心基础条件;县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按照每人30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中心补助,为学员免费提供健康体检,免费发放迷彩服、体能训练服及生活用具。统筹各部门力量,人社部门负责培训组织实施及帮扶就业创业等工作,人武部门负责军事化管理和军事科目训练,公安、司法、消防、卫计等部门负责禁毒防艾、消防交通安全等普法教育和卫生知识培训,文体等单位负责组织唱红歌和文化娱乐活动,工信、住建等部门负责推荐就业,宣传部门负责培训宣传报道等。同时,规范职业技能部门考核鉴定发证、相关责任人持续跟踪服务的认定管理机制,构建产业发展扶持、就业创业扶持等政策扶持机制,探索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破题密码”。
改变精神面貌。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贫困户无心做事。镇沅县把激发贫困群众“自我”意识、改变精神面貌摆在首要位置,采取半军事化管理的训练方式,促使学员改变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提振精气神,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学员进入培训班的第一课,就是按照部队军事化的标准和要求,从理发、洗澡、刷牙、宿舍内务等具体事务做起,严格管理制度,严格作息时间,学员不能随意外出,不能喝酒。在15天的培训时间里,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9点,学员不仅要学习技能,还要跑早操、唱红歌,开展列队训练和内务评比等文体活动。这些行为养成教育有力地改变了参训学员的精神面貌,培训结束回家后大多数学员都能够坚持准点睡觉、按时起床、整理被褥,生产生活计划性得到有效提高,有的还因此娶上了媳妇、成了家。
强化感恩教育。镇沅县结合开展“践行两学一做、决战脱贫攻坚”行动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采取知识讲座、播放励志影片,宣扬群众身边的“脱贫好事”“感人实事”以及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事例等,对参训学员进行感恩教育。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让学员之间有评比、有竞赛,形成人心思进、人心思上的生动局面。“想不到,真的想不到,像我这样岁数的农民,竟然还能够接受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43岁的学员周国华逢人就说要认真学习技能,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来感谢党和政府的恩情。
增强脱贫信心。为开阔学员们的眼界,启发脱贫致富思路,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镇沅县根据每期参训学员的具体情况,组织他们参观脱贫攻坚展示馆以及烤烟种植、生猪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农村电子商务、建筑公司民房建设等与脱贫攻坚密切相关的展出展示和产业项目,对国家、省、市、县脱贫攻坚政策和产业扶贫项目进行详细讲解,让学员对整个脱贫攻坚工作和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学员们感叹:参加培训不但学到了技术,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脑袋富起来,口袋才富得快”的道理。
技能培训“懒汉”变“能人”
精准设置课程。农村“懒汉”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不要说有一技之长,连种田吃饭都成老大难。围绕“懒汉”们想学什么能学会什么等问题,镇沅县一方面组织进村入户实地走访调研,了解贫困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深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一线,到企业、工地调查,掌握市场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培训课程。最终决定以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种养殖、家政服务等实用技术为主,开设“钢筋捆扎、砖墙砌筑”等劳动技能型课程,同时设置以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为主的“自强、励志、感恩”思想教育及文化娱乐、体能训练等课程,通过“信心+文化+技能+生活”全方位密集式培训,使参训学员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改观和提升。
开展实用培训。按照培训需要,镇沅县通过竞争性谈判聘请2名昆明市五华区锦华职业培训学校的资深老师;联系本县易地扶贫搬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工地,开展定单、定向、定岗的“订单式”培训。目前,已开展8期钢筋绑扎和砌墙技能培训,既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紧缺技术工,又使贫困群众掌握了一项致富技能。振太镇贫困学员赵强今年30岁,只有小学文化,与年近七旬的老母亲一起生活,家境贫困,参加半个月的集训后,他学会了砌墙技术,回村就有活干,每天仅务工收入就达150元,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天天积极上工准备攒钱娶媳妇。
提高动手能力。坚持“理论+实践”方式,先进行理论讲解,再让学员拿起钢筋、砖头进行实践教学,并适当开展竞赛活动,让学员之间有评比、找差距、补短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员培训结束后,组织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考核合格的由人社部门颁发“专项技能资格证书”。自去年10月开班以来,培训中心已培训学员390名,其中180名学员获得“混水墙砌筑专项技能等级证书”、165名学员获得“钢筋绑扎专项技能等级证书”、45名学员获得“照料婴儿专项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班第七期学员杨正洪,培训之前只会简单种植烤烟,干些挑水泥之类的体力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经过培训拿到了“混水墙砌筑专项技能等级证书”,自己着手承包建房,每月务工收入超过6000元,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就业创业“输血”变“造血”
积极推荐就业。镇沅县积极对接本地及省内外企业用工岗位信息,与县内7家建筑企业达成框架性劳务合作协议,适时举办企业与学员洽谈会,精心组织劳务输出,最大限度推荐学员就业。同时,出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补助办法》,补贴建档立卡就业学员一次性交通费省内最高不超过200元/人/年、跨省最高不超过500元/人/年。培训中心前8期345名结业学员中,经回访成功实现转移就业277人,其中,国外转移就业2人;省外转移就业10人;市外省内转移就业12人;市内县外转移就业16人;乡镇间转移就业39人,乡镇内流动就业171人,就业率达80.3%。其中,第一期44名学员人均月收入由培训前3656元增加到4125元,增长12.8%。
扶持自主创业。镇沅县大力宣传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对有创业意愿的学员进行创业能力提升指导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学员提供每人不超过10万元的3年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采取“1361”产业扶贫模式,积极引导学员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通过以土地、林权、扶持资金等入股的方式,与49家涉农企业、34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发展产业,实现效益共建、共赢、共享。古城镇南京村困结小组24岁的小伙子马荣刚,培训前跟着别人打零工,工资低且不稳定。培训后,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贷创业担保贷款10万元,购买机械设备做起了小包工头,平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还带动了本村贫困群众一起干增加收入。
加强后续跟踪服务。镇沅县制定《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结业学员后续跟踪管理办法》,建立学员档案,形成就业部门、培训机构、职能部门和“挂包帮”责任人共同参与、共同发力的跟踪服务机制,建立健全跟踪服务台账,为学员提供2年的就业创业、产业发展、合作交流等跟踪指导服务,确保贫困学员能够增收脱贫。搭建学员交流平台,为培训学员制作通信薄、创建微信群,及时在群里发布企业用工等信息,拓宽学员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一条龙”的服务,让党委、政府成为学员的坚强后盾,有效激发了学员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镇沅县在扩大培训中心效应的同时,还将积极申报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学校,组建新型职业农民课堂,深入推进实施“志智双扶”行动,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让全县各族人民过上更加有品质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