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在中国西南边城昆明,诞生了一所特殊的大学,她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这就是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校门-学生沈叔平摄
西南联大仅仅存在了九年时间,但是她的成就与光辉,已经逾越了时代和疆域的界限,成为奉献给整个世界的丰厚遗产——在艰苦的环境下,保持最尊贵的思想和精神;在战争和革命的年代,展示出通才教育的适应力。
2018年,西南联大迎来在昆明建校80周年。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共五集,每集50分钟),也将于11月7、8、9、10、11日20:00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该片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深刻挖掘西南联大精神,描绘了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涌现的杰出知识分子群像,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精英的家国情怀、治学精神和人文修养,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纪录片打破传统的时间线索,以历史风云中的几组共生关系,定位联大的价值坐标,点出这3个问题。在为观众呈现人才济济、人才辈出的联大历史的同时,传递“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呼吁当代青年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
1946年5月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合影。第二排从左起:浦江请、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唐兰、游国恩、罗庸、许维遹、余冠英、王力、沈从文
西南联大是极端年代下一个戏剧性的盛典,既是空前浩劫,又是风云际会,无数精彩的人物和故事闪耀其中。从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郑天挺、闻一多、朱自清、吴大猷、到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许渊冲、王希季……这些人物,抒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而这个传奇属于整个世界。
据了解,本片采访了众多的联大学子,最年轻的也已经年满90。他们的记忆为观众重现当年的校园生活;摄制组在世界各地收集资料,那些珍贵的影像、书信和日记,将让观众再一次感知那一代知识精英的博学、才华,赤子之心。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西南联大校友杨振宁在观看本片之后写到:五集的《西南联大》里面有许多极珍贵的相片,日记片段,文字记录,和近年对许多联大人的访问。制片人和剪辑师用这些材料制成一部史诗样的影片,也记录了联大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贡献。
分集介绍:
中国高等教育第三代校长代表左起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第一集《八音合奏》围绕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长展开,从他们各自的经历、性格、理念、方略,探究三校可以成功“联合”的原因;同时,展现这“共同的经验和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走向——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在五四时期得以创造、发现和孕育,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在这三大师的背后,实际上是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身影。
途中小憩
埋锅造饭。大队人马到来之前,要先烧好几大锅开水,让徒步一天的人们先把水喝够,然后热水洗脚解乏。
第二集《刚毅坚卓》,战争,突然地到来了,象牙之塔的师生真正走向战乱中国,在跨越湘、黔、滇三个省份,行程三千多里的行走当中,他们真正了解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人民,他们的意志得到磨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这次行走成为了联大师生的共同精神财富,“刚毅坚卓”得以成为联大校训。而这四个字,正是联大师生在昆明办学八年的写照:他们经历轰炸、贫穷、病痛,却从未间断过教学与研究。
美国国家档案馆图片--位于昆明西北郊外的西南联大校园
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西南联大校舍
第三集《大学之大》,这是昆明西门外的一块坟地。按照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设计”,教室盖了起来。铁板房、干打垒的墙、木格的方窗子上糊着竹纸,一下雨,就叮当叮当的响个不停。每一间挤着二三十人听课。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开了十来门课:诗经、楚辞、唐诗、古代神话等。最“叫座”的课是古代神话。不单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一年级不分院系的“通识教育”让物理系的杨振宁和外文系的许渊冲成为同桌。诗词歌赋、古今中外,在许渊冲看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国文课”。在这样氛围中,莘莘学子开始知道什么是大学。
1941年联大校舍被炸
1942年飞行员受训
西南联大远征军合影
第四集《火的洗礼》,远离战场的云南真的安全吗?从1938年9月28日开始直到1943年底,日本军队从未停止过对云南各地的空袭。轰炸的范围遍及云南全省,造成无辜群众伤亡7500多人。为了躲避轰炸,昆明西北郊的大普吉,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者先后将与战事紧密相关的农业、无线电和金属研究所搬迁到这里。国情普查研究所搬迁到呈贡的一座文庙里。在黑龙潭,物理研究所在这里建立起新的实验室。
联大租借的省立昆华师范学校校舍
张伯苓和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老师
边疆人文研究室
第五集《嘉荫长留》,在滇八年,西南联大的师生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术精神,对云南本地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创办各级学校,改变着云南的教育面貌。西南联大和云南,因为国家的命运而相遇在历史长河里,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相得益彰。
昆明街景 摄于1945-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