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三个一批”集中调研采访活动近期展开,9月8日--9日,采访团来到文山州麻栗坡边境经济合作区天保口岸核心区调研采访国门通关、联检楼自助通关、边民互市市场等情况,了解麻栗坡边境经济合作区兴街出口贸易加工区以及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等,充分展现该县新时代的新作为,另外,边贸发展对边民增收脱贫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麻栗坡县位于文山州东南部,与越南接壤的天保口岸在发展边贸、助力边民脱贫中的魅力正在日益凸显。“天保口岸与越南清水河口岸相邻,是云南省乃至大西南地区进入越南和连接东南亚、南亚最重要的陆路通道之一。”麻栗坡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唐利平介绍,天保口岸于1993年2月恢复开放,随着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完善,通关便利化程度不断加强,天保口岸贸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17年,麻栗坡县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69.6亿元,同比增长12.9%,天保口岸完成进出口总额40.5亿元,出入境人员107万人(次),货运量85.5万吨,出入境车辆8万辆(次)。目前,天保口岸注册有96家边贸企业,有经营日用百货、餐饮服务等个体户400余户,总人口接近5000人。
作为天保口岸发展变迁的见证者,边民徐声艳从事边贸已经10多年。“我主要从越南那边拉水果过来卖,也从国内批发一些日用小商品销往越南,但总的来说以进口为主。”徐声艳透露,靠做边境小额贸易一年的收入大概在二三十万元左右,随着边贸的繁荣,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唐利平表示,边贸的发展对边民增收脱贫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据了解,按现行政策规定,参与边民贸易的每个边民每天可以有8000元货值免征税费,一个边民每天能有50元的“人头费”。“过去,一整车货物要分成若干小车进出口岸才能实现免征,现在变更为按整车货物计税之后,大大节约了进出口货物的运输成本,无形中也给边民增收带来了便利。”唐利平说。
行走在天保口岸,随处可见经营越南特产的商店,街道两旁停放着来自越南的大货车,中国和越南边民在口岸进行着商贸往来,也有很多游客到天保体验边贸文化……唐利平介绍,截至2018年7月1日,天保口岸出入境旅客52.1万人次,交通运输工具3.3万辆次。
近年来,随着中越两国间贸易往来的日趋频繁,中越边境云南天保口岸出入境人员、车辆迅猛增长,在助推口岸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同时,也给负责口岸人员、车辆查验的天保边检站带来巨大的通关压力。对此,该边检站频频“出招”,通过走访调研,牵头海关、检疫、运政等部门推出“海产品延时通关”“生命通道”“爱心引导”等8项便民举措;陆续推出“人车分流”“手推车人员专用通道”“副驾驶人员优先验放”“备勤人员全天候在位”等10项便利通关举措,对出入境旅客、车辆实施多点分流、多通道验放,有效化解了因流量增长带来的通关压力。
为兑现公安部移民管理局近日关于“中国公民通关排队不超过30分钟”的公开承诺,该边检站积极分析口岸通关形势和客流量压力,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以应急措施,积极更换老旧查验设备、简化查验手续,开通中国公民专用通道,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公民通关排队不超过30分钟”服务承诺的落实。
据悉,年初至今,边检官兵累计为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出入境旅客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通过服务,受到了各国旅客的一致好评;共实施鲜活农产品“延时通关”“预约通关”等便民利民服务7次,为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100余万元;累计发放并收回边检服务调查问卷600余份,收集意见建议8条,群众满意率达100%。
麻栗坡县委副书记、县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黎发美介绍说,作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6%的边陲县,麻栗坡全县国境线长近280公里、全县11个乡镇中有8个与越南接壤,英雄的老山、扣林山、八里河东山等就散布在该县的边境一线。长达十四年的边境冲突,麻栗坡沿边各族群众踊跃支前、无私奉献,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牺牲。然而二十多年过去,边境许多村寨群众的居住、生产条件依然很差,生活还很贫困,省、州党委政府领导对此十分关注。
黎发美表示,按照省委领导提出“要让边境一线各族群众率先脱贫致富,提升沿边地区形象和面貌,增强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对守土固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要求,麻栗坡县委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全县脱贫攻坚战着眼于打赢新时代的“老山战役”这个目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让广大党员干部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努力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李赛)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