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2018年首届中国藏族锅庄文化高峰论坛在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开幕。12日,来自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聚集在这里,共同学习讨论如何把藏族锅庄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在藏族民间学习和传承锅庄舞是潜移默化的学习和传承,关键是靠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由、自愿的学习,没有谁来组织,让你学习传承。”迪庆日报社副总编辑、主任编辑张国华说,通过这样的形式,锅庄舞在民间的传承和延续,悟性高的、记忆好的就学得多、学得好,悟性差的、记忆不好的就学的少一些,或者不会。
张国华表示,在这种传承形式中语言是关键,语言没有了,歌曲就传承不下去。目前,迪庆州学习、使用和发展藏族语言文字变成了自身的弱项,在藏族人口中能初识藏文的不到2万人,藏族户籍民族不断增多,文化民族不断减少,在藏语的学习和使用上用汉语替代的现象不断剧增,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最为突出,传承藏族锅庄舞的难度就更大。因此张国华提出《关于锅庄舞传承要从藏语语言传承开始的问题》,希望迪庆州进一步提高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言及文字,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锅庄舞的传承人担负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也希望大家能推动迪庆州学习和使用藏语言及文字,传承、弘扬和发展优秀的藏族锅庄文化。
“我非常赞同张国华老师的观点。”广东医科大学教授叶远飘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畅谈村落共同体视域下迪庆藏族锅庄舞蹈的保护原则,他说,随着现代化发展,个体意识兴起,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远,好像我们在广东生活的很多人连自己的邻居都不认识了,而藏族锅庄是藏族人生活交流交往的一种形式,也会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我支持张国华老师的观点,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不能让藏族锅庄文化以历史的方式呈现,我们需要把藏族锅庄文化上升到民族认同的高度,民族认同感是个人承认和接受民族文化后所产生的归属感。我们要帮助正在逐渐汉化的藏族人保留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增加他们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喜爱,让其领略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这样既有利于增强藏族人对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也有利于增强藏族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利于社会融合和发展。
会上,来自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程靖雯提出能否把锅庄舞融入体育项目的问题,中国舞协顾问、西藏舞协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编导、中国文化保护协会理事丹增贡布说,锅庄舞是有健身功能的,现在拉萨每天有2000左右的人一起跳锅庄舞,一方面是传承,另一方面就是锻炼身体。目前,很多地方已经有锻炼式的藏族锅庄,注重锅庄的元素和风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锅庄是一种艺术形式,但也的确有锻炼身体的效果,藏族有很多竞技体育项目,我们不一定要把锅庄也划分为体育项目。
德钦县文联主席扎西尼玛发言,他表示,网络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使文化的交流更加直接,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化也在冲击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学习用网络来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要增强网络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传播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在迪庆,锅庄舞是流传范围最广、受众人数最多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千百年来,锅庄舞以它旺盛的生命力,广泛存在于迪庆藏族中间,并逐步被傈僳族、纳西族等同胞接受,成为迪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的象征。作为迪庆锅庄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奔子栏锅庄又以它传承的完整性、形式的多样性、表演的程式性,在整个迪庆锅庄舞大家庭中独树一帜,令人惊叹、着迷。今年9月,奔子栏镇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藏族锅庄舞文化之乡”的称号。(马琛)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