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改革开放40年】云南西畴:石旮旯变身 “钱景” 绿地

时间:2018-10-10来源 : 七彩云南作者 : 李赛

云南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三个一批”集中调研采访活动近期展开,9月6至7日,采访团走进云南文山州西畴县,分别参观了兴街镇三光石漠化展览馆、登观景台感受了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果,还前往了西洒镇岩头村、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街镇江龙村、采访了村民及企业代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到访工作者。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直穿县城,全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山区占75.4%,是云南省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一首西畴老幼妇孺皆知的民谣,是昔日西畴人在石缝中求生的真实写照。

面对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严重等生存发展难题,“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鼓舞着西畴人民在苦干实干中不断创造奇迹,石漠变绿洲、石窝变桑田、天堑变坦途、穷乡换新颜,从“一个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华丽转变。

坚守12年,用双手在悬崖上凿出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过去因进出村子道路难走,村子里的媳妇都跑掉6个,差点变成光棍村。孩子在距村子2公里以外的学校念书,来回要走两个小时山路。”岩头村村长李华明回忆,岩头村因地处大山深处10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而得名,一公里长的悬崖路始终是村民出行的“硬伤”。

曾有人建议岩头村搬迁出去,李华明心想,“土地是农民的根,人可以搬走,土地却带不走,我们拒绝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2003年11月,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鼓舞下,李华明带领其余村民共14人开始艰辛的修路历程,挥起铁锹、举起铁锤,动手凿石修路,向悬崖峭壁宣战。不曾想到,这一干就是12年。想在悬崖峭壁之上开山凿路谈何容易,回忆起当时的修路情形,李华明仍心有余悸。“在村口处有个大悬崖,悬崖下是其他村子的房屋,因此不能炸炮,我们只得攀在悬崖上,小心翼翼地用锤子将石头山慢慢敲打下来,再将石块搬走,不仅劳苦,还十分危险。”

困难还不止于此,因岩头村修路占用了邻村土地,打炮眼机眼睁睁看着被人抢走,还被村民放狗追击,但岩头村的村民也不放弃和邻村村民沟通。为继续修路,岩头村向邻村大弯村支付了土地占用费78000元,这已是当年岩头村15户村民全年收入。“如果你们能把山路修通,我们拿手心给你煎鸡蛋吃。”面对外村人的讥讽,岩头村村民当作激励,修路的决心从没动摇。

为修通山路,岩头村村民付出了无数血与汗,落石砸坏领村房屋,李华明便将自家屋顶瓦片拆下赔偿;村民李光翠在外务工,手指被机器碾断,自己顾不上治疗,先想到将2000元劳务费全部拿来修路;村民杨育明没上过学,1岁时就患上骨髓炎,右腿萎缩只能靠拐杖行走,仍积极参与修路。

经过11年努力,累计投入劳动力2000余人次,2014年1月岩头村终于修通毛糙路。2015年年初,西畴县政府补助16万元,村民再将进村水泥路浇筑完工,岩头村村民用12年的坚守,终将天堑化为“坦途”,“最后一公里”终于打通,祖祖辈辈的通路梦终于变成现实。

路通了,产业活了,村庄美了,岩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村子里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善,许多村民都盖起二层小洋房。2018年起,岩头村与康达乌骨鸡公司合作,村民筹措资金5.3万元成立合作社,建成乌骨鸡养殖基地30亩,预计年增收30万元。另外,岩头村还探索生猪代养扶贫路,预计年出栏优质商品猪1000头以上,群众增收15万元,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只要我们拿出修路的干劲,脱贫致富之路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李华明表态。

昔日不食之地变身“钱景”绿地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被称为“地球癌症”。上世纪90年代,一位外国地质专家来到西畴,实地踏勘考察后认为,“这是一个人类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地方”。然而,在西畴似乎没有“不可能”,登上曾经西畴县石漠化最严重的三光片区观景台,放眼望去,原本灰蒙蒙的石漠化荒山已被绿植覆盖,目光所及之处皆充满绿意。

在实施大规模的石漠化改造治理后,2016年2月,西畴引县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实施深度产业开发,在西畴县三光、老街、拉孩等3个村委会6个村民小组进行土地流转,结合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发展,帮助周边农户脱贫致富。2017年,受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邀请,云南省农科院猕猴桃种植专家陈大明从楚雄来到文山西畴。来到西畴之前,陈大明对“西畴精神”所知甚少,“我第一天来西畴报到,因为交通不便,比预计时间晚4个小时,抵达目的地后,发现西畴县领导竟等了我4小时,西畴人渴望脱贫致富的信念太强了。”初识西畴,便令陈大明感动不已。

走进三光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猕猴桃枝缠绕在白色水泥柱上,形成了绿地景观。“脚下的土地便是我们的核心产区,按照规划发展,我们将以西畴为中心,打造出国家级早熟猕猴桃基地。”陈大明介绍,由于是首次在西畴种植猕猴桃,遇到许多问题并无可参考的案例,因此陈大明需要不断摸索,这位猕猴桃种植专家放弃数十万年薪,用汗水为西畴县脱贫攻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偶尔有人会破坏猕猴桃种植基地,当地农户看到后,都会主动站出来制止,在他们眼里,猕猴桃不仅是公司的产业,更是西畴脱贫致富的希望。”陈大明说。

据悉,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涉及流转土地968宗2256.9亩,农户268户1000余人。通过发展猕猴桃为主的经济林果,促进农民增加土地流转收入170万元,并支付农户务工费用350万元,带动项目区268户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带动周边村镇及邻近麻栗坡县、马关县1000多户农户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石头缝里种水果,让昔日的不食之地变身“钱景”绿地,富裕了西畴人民。

昔日“救济村”今朝变“富裕文明村”

初秋时节,徜徉在西畴县兴街镇的江龙村,跃入眼帘的除了那一条条宽阔平直的进村入户水泥路和幢幢错落有致的砖瓦房外,最惹眼的是环抱村庄的四面青山和满目翠绿的山林,果树上缀满了一串串绿油得发亮的桔子和泛黄的柚子。

江龙村位于西畴县西南部,全村共63户273人。过去的江龙村,因生态恶化造成的“喝水、吃粮和用钱”三大难题一直困扰着全村群众,是当地有名的“救济村”。

“过去生态环境恶劣,辛苦一年吃半年,村民们常扛着口袋借粮食吃,是出了名的‘口袋村’,2003年,当附近的村寨在国家扶持下热火朝天地建设小康村的时候,我们村的群众还过着苦日子穷生活,既没有一条像样的进村公路,也没有可靠的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有的是光秃秃不长树木,只见石头和杂草的荒山荒坡。想搬家但是外村人不愿接受,所以决定奋发图强改变村貌,实施石漠化治理。”村党支部支委刘超仁指着宣传栏上“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口号介绍,这是前几年在自建小康示范村建设中提出来的口号,它不仅是建设新农村的信心所在,也是实施石漠化治理的力量所在。

“如今的江龙村已从‘山头无帽子、山腰拉肚子、山脚盖被子;村中无池子、喝水靠担子;吃粮靠救济、用钱靠赊借”的‘三光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小康村、文明村、平安和谐村。”刘超仁介绍,80年代全村开始封山育林1080亩,植树造林980亩,后来生态好了道路不通,便喊出“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的口号,还去一些新农村建设较好的地方学习,后来4次集资修路,投工投劳建设小康村,建成了占地146平方米的一间科技文化活动室,花两年半时间建设乡村道路15000多平米,主干道2.5公里,95%农户的车辆能到达家门口,从根本上摆脱了人搬马驼的现象。

为了让天更蓝山更美,村里发动群众建设台地,2003年开始,江龙村引进了桔子树种植。现在全村都在种植桔子树,不仅为江龙村增添了绿色的生机,还为村民们栽下了“发财树”“摇钱树”。据了解,该村从2003年以来不断引进种植了一批桔子,现规模已发展到了460多亩,年销售收入不低于70万元,产品除供应周边市场外还远销到了越南。

经过多年来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目前江龙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干涸的龙泉涌出了清泉,达到了“山上绿起来,村庄亮起来,群众富起来”的目标,森林覆盖率从1990年的32%提高到2013年的80.4%,比全县高36.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208元增加到2017年的8250元,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实现了由“救济村”向“富裕文明村”的转变。

如果把江龙村比作西畴县石漠化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枝独秀,那么在它的映照下,西畴县正崛起一个个石漠化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雏形。它们从荒凉走向生机,从贫穷迈向富裕,从落后变为文明,犹如一树树灿若云霞的山花,映红了畴阳大地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勤劳的江龙群众正与全县人民共同创造闻名全省的“西畴精神”。(李赛)

(责任编辑:黄俊飞)

为你推荐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