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富源扶贫:穷在深山有远亲

时间:2018-08-13来源 : 七彩云南作者 : 尹世柱 何衍宽 贾宾

速助村委会位于富源县营上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村委会下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539亩,人均占有耕地0.59亩,耕地资源稀少,陡坡耕地比例大,土地贫瘠,玉米和烤烟是这里的主要种植作物,农作物种植非常单一。由于村所在地山地连绵,沟壑纵横,农业效益低下,速助一直是全镇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地老百姓说:“扶贫工作队来村里以前,我们村子基本上是晴时出门一身土,涝时进门两脚泥。”出行难、种地难、回家难,一直困扰着速助村民的祖祖辈辈。

数据显示,在2014年前,当地近三成农民年人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下。到2017年末,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7000余元。 

让精准扶贫真正做到“精准识别”

连日的细雨给这个炎热的夏天带来一丝清凉,雨后的速助村空气显得格外清新。6月27日一大早,曲靖市人民检察院驻速助扶贫工作队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

“2014年以来速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户498人,已稳定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31户150人,现在未脱贫的还有89户348人。”曲靖市人民检察院驻速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徐万鹏说这话时笑得并不轻松,因为这89户348人是他们在2018年必须啃下的“硬骨头。”“目前,我们正一家一家地帮着谋划增收致富的办法和途径。”

为完成富源县全县整体摘帽的目标,曲靖市人民检察院派出两支驻村扶贫工作队进入富源县营上镇速助和迤启两个贫困村开展工作。“2016年3月份来的时候,想着比较轻松,其实并不轻松。”对于曾经担任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徐万鹏来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驻速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徐万鹏四十多岁,工作队队员由一个老党员和一个95后构成。“2016年来驻村的时候首先是熟悉情况,当时的目标不是很清晰。2017年,要求对2016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重新走访,进行数据核实。”“2017年6月动态调整工作开始,工作量非常大,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全村每家都要入户走访,并采集数据信息,多的时候一家先后要去10多趟。”“为确保入户走访率达到100%,政策宣传率达到100%,碰上农户不在家的情况时,我们采取了“白+黑”的模式,白天能走访到的尽量走访,晚上能见到户的尽量走访,外出打工暂时不能走访的,通过电话或微信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地做到底子清、情况明,群众对国家的扶贫政策有深入的了解。”

如何让中央扶贫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不走样”,让精准扶贫户得到准确的识别,让群众有更多信服感?据了解,2016年,速助全村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五轮“回头看”,2017年,云南省出台了贫困对象动态调整实施细则,明确了贫困户的标准,要求对现在档贫困户进行再识别。省级相关规则未出台前,工作队和村两委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对辖区住户全覆盖挨家挨户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各户的人员情况、收入情况、财产情况、住房情况和生产生活情况,全面掌握村情民情,为做好贫情分析奠定了基础。通过贫情分析,将拟作为正常退出户、脱贫后返贫户、不符合标准的剔除户、应纳未纳户再组织镇派干部、驻村工作队、“村三委”主要成员和村民小组长等“四类人员”入户进行复核,收入核算,在党员群众评议时有理有据。

“年人均收入在2952的,还要就进行再次复核。”白天入户走访,晚上召集群众开会,是当时的工作常态,徐万鹏说。“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收入来源、各种支出、住房情况等等每一样都要核实清楚,核实后进行村民主评议。”

按照政策要求,家里有车、有商品房、有经营性实体以及有公职人员等的将排除在贫困建档立卡户之外。“2017年,我们按政策要求剔除了22户。当时村内有一代姓村民因不符合条件被剔除不满意,情绪非常不稳定,多次到村委会谩骂。经过我们都耐心的接访、解答,并引导她依法依规、依理依据提出自己的诉求,通过耐心沟通、解惑释疑,最后他对国家的扶贫政策也理解了,认为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公开进行,不厚此薄彼、不优亲厚友。”

做农村工作和做机关工作需要不一样的思路,对于一位有着20年检察官经历的徐万鹏来说,解读政策、化解矛盾,维护公平正义也是他的职责所在。

“到目前为止,因扶贫出现的上访事件在速助村从来没有过。”村总支书记赵泽英说。“扶贫工作队是上级派来的,村民什么事情都会找到你。而只有让村民信服你,认为你是公正的,是真心为他们办实事的,扶贫计划才会有人响应,扶贫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让基础设施先行“脱贫”

“当时我们来这里,这条路还是一条土路,坑坑洼洼的。那时候道路也就1米来宽,2016年底我们一次性将道路修到了3米多宽,最宽的地方有4米,硬化厚度都是20CM。”在进村的道路上,徐万鹏介绍。

“多亏修好了这些道路,路修好了,我们脱贫的信心更足了!”提及速助村新寨居民小组的变化,新寨村党支部书记赵德志无不感慨。受地形影响,新寨村进村道路坡度最陡的地方甚至超过30度,坡度大、拐弯急,村民进出村子大多靠步行或骑摩托。“原来都是土路,只有1米来宽,遇上这样的雨天,进村里的车根本下不来,人下来都要小心翼翼。有一次一张拉沙的拖拉机就掉沟里了,用了两三天的时间都没弄出去,后来用了两头牛和十来个人才弄出村。”

“2016年3月份,全市脱贫攻坚大会战正如火如荼的展开,院里派我到速助驻村,这是组织上对我的考验和信任,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驻村扶贫工作干好!”

徐万鹏说。“到村上的第一件事,我就跟村三委的几位同志商量,我们首先要把村里的道路修通。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驻村的一个傍晚,我在入户回来的路上,看到半山腰有一家母子俩,用背篓背着地里刚掰下的玉米往山上的主干道路上爬,接近1公里多的直线距离,看他们足足爬了40多分钟。人心都是肉长的,当时我就在心里埋下一个心愿,一定要把村里的道路修通,彻底改变村民们收获粮食人背马驼的状况。”说到这,徐万鹏深深地吸了口烟,久久望着远处的山峦。

“村三委的同志都非常支持徐队长的想法,对于修路,大多数村民们都是欢迎的。”速助村村主任赵泽英说。路修好了不仅会让出行更加便利,还可以方便外面的车辆过来收购农产品,为村民增收致富,对于村民来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这些路都是人工挖开的,原来打到这里就没打了,原因是一些乱搭乱建、多占多用的旧房屋还需要继续做工作拆除。”徐万鹏介绍。

在小河边村民小组,村民尹国荣正在用斧头砍去自家种植的一棵桃树。在他家门外,道路已经硬化至家门口,他们需要清理障碍物,开辟出宽度合适的路面,以便后续铺水泥路。尹国荣的妻子拿着铁锹,在一旁蹲了多时的孩子也拿着把锄头,要是看见没有挖平整的土地,他们就会走上前去,自己动手把地面处理好。

当然,修路也有不少困难需要驻村工作队去协调处理。新寨村一家房屋地势较低的村民反映,修路造成家里的窑洞顶部出现裂缝…小河边村有几家村民认为附近的一段路垫得太高,使得自家房屋地势变低…有的路段需要经过一户村民的房子,那家人不同意,村上多次去做工作也行不通…有的路段会经过村民的院子,挖掘机挖掉其中一部分土地,会造成院子太陡峭,村民也不满意…

“做一件事情真是不容易啊!”村监督委员会主任赵德友说。面对道路设计方案与施工现场不符的情况,往往村委会都要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农户和施工单位进行反复沟通协商,最终达成双方都认为可行的结果。

近两年来,驻速助村扶贫工作队共协调到各种扶贫项目资金近300万元,用于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两年间为速助小学更换了全新的标准化课桌、修缮了校舍、建成了“留守儿童之家”,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免费为孩子们提供了同家长的联系;解决了全村三个村级活动场所的土地占用费、设施配套费,速助村机耕路全面建设,全村村民小组的光伏灯基本安装;速助三个自然村4.43Km的通村道全部硬化。如今,小牛街至小河边、速助村、新寨、额勒等几个村民小组道路宽了,设施更好,出入更便捷。通村水泥路修建完成,还通到了不少村民家门口,摩托车、拖拉机、机械化农具逐渐成为村民们的标配,小汽车也开进了不少人家。肥料能及时地运到屋里、拉到田里,农作物随时都能运出来,不怕刮风下雨了,也不耽误交易。速助村的党员干部开始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

在产业发展中寻求“新突破”

“这一带属于卡斯特地形,石灰石多,土壤少,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各种灌木、杂草倒是长得茂盛。”驻村工作队员李德林介绍。

沿着蜿蜒的水泥路通往山顶后,不知转过多少Z型急弯,眼前豁然开朗,举目眺望,群山连绵起伏,树木葱郁。山上雾气大,加上刚下过一阵小雨,路两旁苍翠的杂草越发显得娇嫩、水灵。

在温氏养殖小区建设基地,10来个村民正在平整好的水泥场地上忙碌着。“针对速助村农户缺资金、缺技术、怕担风险的实际情况,今年5月份,速助村因地制宜,引进了现代大型畜牧企业广东温氏集团,实施生态畜牧业引领脱贫攻坚。”徐万鹏介绍。“温氏集团针对速助村的农户量身制定了生猪养殖模式,仔猪、饲料、药物和技术服务由公司来垫资,温氏养殖公司新建养殖基地,县里为代养户提供两年贴息贷款,并出台小额担保贷款、奖励扶持政策,带动农村贫困家庭和散养农户,形成大规模的养殖产业,破解畜牧产业的发展难题,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生态型现代畜牧业发展。”

“温氏养殖小区占地面积10余亩,投资280余万元,建成后生猪年出栏4000头,可覆盖本村农户23户,覆盖岩头村委会农户13户。”驻村工作队员万现宽介绍。

“由于速助村长期以来种植业主要为玉米、土豆和烤烟,养殖主要是牛、猪、羊,除养牛和烤烟种植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外,其余基本自产自销,种养挣不来钱,大家没有积极性,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徐万鹏介绍。2017年,在镇领导的关心下,速助村发展了200亩定单农业的辣椒种植,动员了30多户贫困户参与,为发展产业,引导40余户贫困户获得200余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发展种养业,发展产业经济。

“雨季天过后,路面沉降完成我们将着手对通往速助、迤启村的道路进行硬化。”在温氏养殖小区通往村外的道路上,徐万鹏介绍。打通与速助村与周边相邻村委会的道路,实现乡村道路通组到户,让村民在出行上畅通无阻,快速走上致富路是驻村工作队今年内的目标。

下步,工作队还计划在传统优势林果业和畜牧业上下功夫,增强帮扶村自身脱贫致富“造血”功能,帮助帮扶村培育高效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带动全体村民如期脱贫、稳定脱贫。(尹世柱 何衍宽 贾宾

(责任编辑:黄俊飞)

为你推荐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