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方寸之间见证城市蝶变

时间:2018-07-17来源 : 中安在线作者 : 汪娟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摄影师刘杰开始自己的拍摄生涯。刘杰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拍摄城市的图片,是1972年拍摄的当时六安的第一辆公交车。当时六安只有一路公交车,与如今几十路公交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刘杰回忆,“当时城市里也没什么东西可拍,拍的最多的就是九墩塘。”

四十多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唯有照片成为城市“蝶变”历程的记录。多年来,刘杰拍摄下了许多六安城市发展变化中的珍贵瞬间。从充满年代感的黑白老照片,到如今色彩绚丽的高清图片,一幅幅新旧对比的照片,是改革开放40年六安城市变迁的见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刘杰从六安手拖厂调入六安市城建局,着手编纂六安城市建设志。城建志的内容包含文字和图片档案。为了补充充实档案内容,刘杰开始有意识地拍摄一些城市建设方面的照片。许多在今天看来充满时代特色的老照片正是从那个时候拍摄而来。1992年,县市合并时,六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成立,刘杰任馆长。从此时开始,刘杰真正走上了城市建设拍摄的道路。

“用影像记录六安城市建设发展。”这是刘杰在自己的画册《记忆·皋城》扉页上写下的一句话。老淠河、云露桥、皋城古八景、九拐十八巷、老城里的旅社、浴池、书店、电影院……翻开厚厚的一本画册,可以看到许多老六安人记忆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画面。据刘杰介绍,当时六安老城区的范围大约是北起大雁河,南至大别山路,西至紫竹林路、三里街,东至解放路,辖北市、西市、南市以及三里桥街道局部和平桥乡局部,面积1.938平方公里,人口68500人,人均占地约12.86平方米。从老照片上也可以看出,当时老城区大多都是低矮的平房或者一两层砖混结构的小楼。刘杰回忆,当时老城区的道路状况较差,整个排水系统老旧。街道弯弯、巷道深深,爬坡下坎,有的地方落差达十几米以上,给人们的出行居住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改革开放以后,六安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拓宽道路,增装路灯,铺设下水道,治理排水系统,扩建供水管网,新建住宅小区、农贸市场,发展环卫、绿化、园林建设,至1985年,市区面积发展到了16.2平方公里,以解放路为轴线,新、老城区已有机衔接,且各具特色。

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作出“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全市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把加快六安中心城市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加大建设力度。按照“打通干道、拉开框架、完善设施、改造老城、拓展新区、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工作目标,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强度投入、高起点开发、高效能管理,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从2002年开始,六安开始逐步启动大面积的老城改造。刘杰意识到,六安人曾经非常熟悉的老城即将消失。于是,这期间,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共拍摄了十几万张六安老城改造前后的照片。这些照片后来被刘杰分门别类地归档,包含老街巷、名店老店、道路桥梁、特色建筑等,全面系统地记录了老城的原貌。

改革开放40年来,六安的变化有多快?刘杰的感受是,最初拍摄城市建设的照片可以用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后来有些地方一个月去拍一次都会有新的变化。令刘杰印象深刻的是,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比如有时走到一个街角,发现一个老建筑或老街区将要被拆迁,但苦于没带拍摄器材。等第二天准备好相机赶去之后,却发现原来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堆废墟。

的确,自2002年来以来,六安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成区面积由撤地设市前的19平方公里扩展到60平方公里,人口由22万增至近60万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入近100多亿元,多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使用。一批主干道、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相继建成,打通了城市干道,拉开了中心城市框架。

2005年,刘杰举行了一场名为《巨变·六安》的图片展览,并出版了一本同名画册,初步记录了六安城市建设的成果。之后,刘杰又陆续出版了《记忆·皋城》、《守望淠水》等摄影画册,并利用所存资源长期举办城市变迁的图片展览,从不同侧面宣传六安的城市建设成果。

或许一千个摄影师眼中有一千种城市姿态,但六安日新月异的变化应该是共同的感受。近年来,六安坚持绿色发展战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陆续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多项荣誉。城市处处绿意盎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此时刘杰照片中的色彩越来越丰富,画面也越来越美。

回顾多年来的拍摄经历,让刘杰自豪的是,自己拍摄的这些照片,定格了无数个城市变化的瞬间。通过这些照片,能在时空的长河中清晰地看到,这座城市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既体现了六安每一任领导者的智慧和胆略,也凝结着一代代建设者的艰辛和努力,于无声处完成巨变并阔步走进新时代。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新闻

灵丘县举办第十二届平型关文化旅游节
时间:2018-07-18来源:中国网
建生态为产业赋能 海尔居然在“养牛”
时间:2018-07-16来源:中国网
据了解,海尔去养牛并不是随便跟风,而是通过跨行业复制海尔模式,实现构建生态圈为产业赋能。比如这次引起网友关注的养牛,则是海尔在农业上做的“大动作”。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