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瞬间就大雨倾盆。正在屋顶铺瓦的张培记连忙从屋顶上下来避雨。张培记是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十八连山镇岔河村委会大土得村的建档立卡户。多年来,张培记一家人一直住着木板蒙的土墙危房,不但不安全,还破败不堪,生活环境非常差。
近年来,随着扶贫和人居环境提升的力度加大,张培记一家迎来了危房改造的好时机。
惠政如春千户颂 党恩似海万民歌
“我家的10多亩地都租出去了,一家人在广东打工,这次是专门回来修建房屋的。拆墙,砌墙,刮白这些手艺我都会,自己动手,不但能节约成本,还更能保证质量。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每铺1平米水泥瓦政府还给60块补助。以前进村的道路不通,水也吃不上,现在水电路都通了,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一年变得比一年好。每次回来,看到家乡发生的明显变化,我感到非常高兴。”张培记搓着手上的泥灰,高兴地说。
“岔河村会手工艺的人非常多。在人居环境提升和危房改造工作中,我们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的形式,向村民讲解上面的政策,鼓励村民自己动手进行危房改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岔河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雄胜介绍说。
许太华也是该村的建档立卡户。由于特殊原因,他家7口人就有4个人眼睛不好。
“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可能是遗传,只能靠吃药维持。我们全家只有一个人可以外出打工,生活来源靠种地和低保,我们全家7个人都吃低保。乡上、村上的干部对我们家都很关心,经常来看望我们。”许太华说。
许太华家的房屋占地约90多平米,以前也是土墙木柱危房,现在经过危房改造,一家人已经住进了贴着瓷砖、刮了仿瓷、新铺了楼板的新房里。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许太华在新房的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惠政如春千户颂,党恩似海万民歌”,横批“党恩难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农民增收致富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十八连山镇加大扶贫、交通、农业、水务等资金和项目的整合,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道路通行、饮水安全、医疗卫生等硬件条件,切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仅2017年就累计完成通村公路硬化43.33公里,村内道路硬化91670.7平方米,全镇道路全部通达通畅,完成脱贫攻坚水利饮水项目10件,全镇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完成7个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配套工作和56个活动场所建设,满足群众医疗和服务群众活动的需要,完成教育均衡发展项目28个,农村薄弱学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富源县副县长、十八连山镇党委书记张德华介绍说。
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困难问题,用好用活危房改造政策和资金,十八连山镇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放在首位,把贫困群众禁锢在潜意识中的“等、靠、要”思想解脱出来,走“政府补助大部分、个人筹资一小点、自己动手改危房”之路,认真组织贫困群众参与到农危改工作中来。全镇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如火如荼,贫困群众自己动手,刷墙的刷墙,刷漆的刷漆,上瓦的上瓦,一片自己动手建家园的繁忙景象在十八连山各村居委会随处可见。贫困户不忘党和政府恩情,危改后“民富当怀报国心,田丰不忘惠农策”、“改革春风催红四面八方,脱贫政策照亮千家万户”诸如此类的对联比比皆是。
截止2018年6月底,全镇已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维修加固760户,拆除重建110户;三类重点对象完成危房改造维修加固263户,拆除重建18户;非四类对象完成维修加固118户。全镇贫困群众投入自家危房改造工时21876个,计工时费218万元。
建设美丽家园 共享美好生活
从十八连山镇出发,沿着山崖的通村水泥路一路向西,“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约莫半个小时,就到了箐头村委会。在苍翠的青山包围下,一幢幢小洋楼显得格外惹眼。刚进村口,就看见一张《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箐头——致箐头村民的一封公开信》,信的落款是箐头村党总支和箐头村委会。信里对维护环境提出了“门前三包”、不乱丢垃圾、不乱排粪水、庭院内外绿化、不乱堆乱放等行为提出了倡议,并娓娓动人地劝导:“当前,全镇上下正在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这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传播,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的一件好事,也是建设美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实事。好事要办好,实事要办实,关键在于大家的热情参与和积极配合。箐头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我们生活在箐头,吃住在箐头,要呼吸这里的空气,喝这里的水,走这里的路。只有村内环境好了,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走到清洁的路,才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走进村里,整洁宽敞的水泥路延伸到各家各户;古老的核桃树结着密集的果实;路边的垃圾桶上写着“爱护卫生、人人有责”;屋后的水沟里流淌着清澈的泉水;太阳能路灯井然有序地排列的路旁;多数人家屋顶上都装着太阳能热水器。
“我们村2016年开始进行人居环境提升,2017年结束。以前进村的道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泥巴满地,交通十分不方便。现在虽然村容村貌好了,但管理维护也十分重要。我们每周一都统一打扫卫生,各家门口实现‘三包’,公共道路分段负责。由于制定了村规民约并进过广泛持久的宣传动员,群众的卫生习惯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卫生意识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箐头村党总支书记李开文介绍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近年来,十八连山镇采取示范先行、有序引导、建章立制、逐步推进的方式,重点在7个深度贫困村投放291个垃圾箱和22辆垃圾清运车,集镇配置洒水车2辆,保障垃圾收储和清运设备到位,其余各村结合实际,采取村内集中建垃圾池、户配垃圾桶等方式,解决垃圾无处堆放的问题。17个村(社区)通过村规民约、垃圾清运制度和村民“红十条”规定,固定每周五为“清洁日”,形成人居环境提升长效机制,并通过在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争做环境小卫士”活动和发放环境卫生倡议书,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到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工作中。优环境全民参与,保整洁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在十八连山已经形成。(梁峻豪 )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