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开幕 云南7个节目入选

时间:2018-07-12来源 : 七彩云南作者 : 李明 徐文玲

浓郁的民族风格、情感充沛的肢体语言,充满历史质感与现实代入感的舞台视觉呈现……7月11日晚,以改革开放重点工程“青藏铁路”为创作背景的舞剧《天路》作为开幕式节目在云南省大剧院上演,正式拉开了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的序幕。

此次展演由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云南省文化厅、昆明市人民政府承办。此次展演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性舞蹈艺术活动,也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后举办的第一次舞蹈展演活动。展演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集中推出了一批反映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人民群众奋斗实践,具有中国精神、气派、风格的作品,展示舞蹈创作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力求将展演成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与往届相比,本届展演突出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并首次将舞剧、舞蹈诗纳入活动,还将首次举办巡演。展演共报送舞蹈节目671个,舞剧、舞蹈诗37部。经专家遴选,全国各地共有80个节目、5部舞剧参加此次展演,共演出20场,涵盖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剧等。

《天路》以真实温暖为青藏铁路建设者绘制“群体肖像”

这部以改革开放重点工程青藏铁路为创作背景的现实题材舞剧,由国家一级导演王舸、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斌、著名作曲家印青、青年作曲家杨帆等组成核心主创团队,由优秀青年舞蹈家黎星、王圳冰、冯敬雅、秦丹妮、拉巴扎西、曾明领衔主演,通过浓郁的民族风格、情感充沛的肢体语言,充满历史质感与现实代入感的舞台视觉呈现,带领观众走近那段艰苦卓绝的筑路岁月,将“天路精神”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

该剧罗斌介绍说,修建青藏铁路本身就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我们的初衷是通过这样一部戏,一方面体现半个多世纪以来汉藏文化的交融,同时也想让两个民族的情感有更好的升华。《天路》中的心路历程和修路历程,两条路是合一的,汉藏两个民族都在用心去打造这条路。

“《天路》就是为青藏铁路建设者绘制的一幅‘群体肖像’,是为缅怀那段激情燃烧岁月所做的赞歌。”罗斌说,我们力求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水乳交融的民族情、血肉相连的战友情、骨肉至亲的母子情、亲密无间的兄妹情、肝胆相照的兄弟情,自然真实,能真实还原那段筑路岁月,打动所有观众。

云南七个节目入选展演

此次展演,云南省共入选7个节目,分别为舞剧《诺玛阿美》、独舞《聂耳》、三人舞《跳菜随想》、群舞《山之子》《灵·境》《顶家女》《倮·印》。这些作品时代跨越古今,分别从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角度,展现了云南省舞蹈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以及云南省文化事业发展的成就。

舞剧《诺玛阿美》、群舞《山之子》来自红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其中,《诺玛阿美》以哈尼族从喜马拉雅一路迁徙到红河南岸的迁徙史为故事背景,表现哈尼族在寻找心中的“诺玛阿美”过程中的坚韧、执着,再现了哈尼族强大的生命力和躬耕梯田、坚守稻作、向往幸福生活的民族精神,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酷爱和平的光荣传统;《山之子》的灵感则源于哈尼族的“铓鼓舞”,该舞蹈抓住铓鼓舞雄壮豪放、质朴刚健、热情洒脱的特点,展示哈尼人坚忍不拔、团结拼搏、热情而不失内敛、豪放而不失温婉的民族性格。

由云南省歌舞剧院编排、青年舞蹈家袁志平主演的独舞《聂耳》,围绕“高原的儿子,心中的雕塑,人民的声音,不朽的音符”主题,以聂耳雕塑复活为切入点,以先导舞蹈展现方式独特地阐释了聂耳精神,以肢体的语言配以音乐重新塑造了聂耳形象;群舞《灵·境》来自云南艺术学院,阐述了环境污染下,万物皆有灵,漫山遍野的棕榈树开始凋零、枯竭,向白鹇鸟传递着沉重的讯息,大地开始颤抖、撕裂,灵鸟感到痛苦与恐惧,但它依旧守护自己的家园。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带来了《顶家女》《倮·印》两部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群舞作品。《顶家女》以文山傣族的帽子为创作灵感,其帽子的造型似“人”字形房顶,意“顶家走”,被称为把家顶在头上的民族,傣家女儿不管走到哪里,家永远在头上,心永远在故乡;《倮·印》则展现了花倮人作为彝族的一个分支,每逢节日,德高望重的宫头举高脚伞引领众女性围圈随笙起舞,从头至足踝一刻不停地呈“S”形摆动,动作简洁明快、粗犷热烈,保留了原始舞蹈的神韵,被称为东方人的迪斯科。(李明 徐文玲)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