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扶贫 】富源县富村镇2017年“三农”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18-06-26 15:51:05 |来源:七彩云南 | |责任编辑: 尹晓
富村镇位于富源县中部,距县城63公里,周边与云贵两省三县六镇接壤。全镇辖21个村(居)委会,204个自然村,271个村民小组,25175户105393人,系全县人口最多的乡镇。国土总面积330.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人均耕地0.64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镇,素有“中国魔芋第一镇”和富源中部“旱码头”之称。现有贫困行政村20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5个,贫困自然村129个,现有贫困人口2895户12438人,其中深度贫困户302户1111人、兜底户296户713人,一般贫困户2297户10614人,是全县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

近年来,富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的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聚焦年度脱贫目标任务,按照“抓基础、育产业、优环境、强基层、奔小康”的思路,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教育、就业、医疗等项目,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1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0.26亿元、增速5.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1396元、增幅8.07%,194户926人达标脱贫,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以基础建设为突破,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将项目作为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高起点谋划、全方位争取、大力度实施,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6件安全饮水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迤东田片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启动实施,完成古木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块泽自动化灌溉项目开启智慧农业新篇;完成4个自然村电力设施配套工程建设,8个村(居)委会14个低电压台区提升达标,古木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完成投资1600余万元、占计划投资的72%;完成13条90.67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及大团公路3.8公里大修工程,启动39条74.407公里通村道路硬化工程,实施9个贫困村22万余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工程,改造危房405户,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危房等级认定6954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以增收致富为目的,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切实做到产业进村、扶持到户,按照“传统产业抓烤烟、品牌产业抓魔芋、新兴产业抓蔬菜、特色产业抓药材”的思路,依托广东温氏集团、云南善馨公司、富村佳芋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魔芋、中药材、蔬菜、软籽石榴、温氏生猪等种养殖业,实现农企联姻、双赢共富。2017年,培育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家庭农场26户、种养大户45户,种植烤烟1.5万亩、蔬菜2.4万亩、魔芋1.2万亩、辣椒5000余亩,种植中药材3500亩,带动110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造血”式扶贫取得较大进展。立足于实施“效益农业、品牌农业”战略,充分发挥“中国魔芋第一镇”名片效应,规范镇魔芋专业交易市场,全年交易魔芋6万吨、交易额达7.2亿元;扶持富村佳芋食品有限公司、雄升农贸有限公司等深加工企业,实现魔芋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向发展,魔芋精粉、魔芋休闲食品产量达3500余吨,魔芋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产业链条拉长增粗。在全县率先推行保底分红型产业发展模式,争取贷款200万元,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保底分红增收;成立劳务工作站,开展技能培训3161人,输出劳务人员441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57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以示范带动为抓手,狠抓人居环境改善。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围绕“布点—连线—扩面”,整合项目投入,发动群众参与,全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建成美丽宜居乡村6个、省级规划示范村1个,完成 12个自然村整村推进、5个自然村革命老区项目建设,“点”上取得新突破。以沿边沿河沿路为重点,绿化6条56公里公路沿线和8个自然村村庄,完成迤佐河水库饮用水源地周边白石岩片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镇、村、组二级河长三级治理体系,对辖区内的36条河流、6个水库、1个塘坝、1条灌溉渠进行划片包段管理,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库渠管理机制,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线”上取得新发展。严格落实“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七改三清”要求,持续推进“硬化、亮化、绿化、洁化、美化”工程,修补集镇街道基层2000余平方米、铺设沥青8000余平方米,绕镇公路路基工程全面完工,完成集镇南片区供水、污水管网改造,补植景观树苗5万余株,清理违章占用消防通道1500余米、拆除违章建筑2400余平方米、清运陈年垃圾15000余吨,环境卫生清扫、“门前四包”等制度有效落实,省级卫生乡镇顺利通过验收。全镇新增绿化面积4万余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6%,投放垃圾箱362个、钩背式垃圾车20辆,11座公厕建设有序推进,有效破解农村“脏、乱、差”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城乡人居环境大幅提升,“面”上取得新成效。

以社会事业为重点,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民生项目建设,完成4个校舍长效机制项目、13个全面改薄项目和47个贫困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富村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扩建、8个村级卫生所改扩建项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完成集镇数字网络电视建设,21个农家书屋5万余册图书数据全部录入,发放“村村通”设备3030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完成县下达任务数的105.8%,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1%,德胜村委会炸玉麦村镇级公益性公墓一期项目启动建设,殡葬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民生保障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筑牢发展稳定基石。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结合“基层党建提升年”工作,围绕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开展“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工作,新建95个村级活动场所,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3个,开展“村霸”和“庸懒滑贪”四类村官问题专项整治,打造党建示范点5个,转派第一书记9名,组建21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增强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建引领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巨大作用。整合综治、信访、司法等力量,成立镇综治维稳信访中心,在21个村(社区)成立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加大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整治力度,有效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开展移风易俗整治行动,与全体镇、村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制定21个村(社区)村规民约,突出抓好陋习整治,加强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规范村民行为、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创建各级各类文明单位18个,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虽然镇党委、政府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面临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精神文明建设缺失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下步工作中,富村将严格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要求,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李坤 侯通)
相关新闻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