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高考志愿咨询,有多少噱头?
发布时间: 2018-06-20 11:57:58 |来源:新京报 | |责任编辑: 沈晔
如今,这些数据被搬上了网,更加容易查询,也方便得到更精确的计算结果——这对于考生来说,的确提供了一些便利,但要说这是多高超的“大数据技术”,恐怕言过其实了,在我看来,不过是借助新技术面孔出街的骗局。
据新京报报道,高考过后,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如何选择让很多考生和家长犯了难,这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渐渐火了起来,“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填报服务五花八门,要价数千到数万。在某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机构官网上,“名师一对一指导”标价5800到50000元。
填报高考志愿,往年的数据确实是重要的参考。在没有“大数据”的时代,很多人也是对着一本厚厚的“报考指南”反复计算、权衡。如今,这些数据被搬上了网,更加容易查询,也方便得到更精确的计算结果——这对于考生来说,的确提供了一些便利,但要说这是多高超的“大数据技术”,恐怕言过其实了,在我看来,不过是借助新技术面孔出街的骗局。
报道中商家谈及的“大数据”,收集的最多是教育行政机构和各高校公开的数据,不过只鳞片爪的数据,不具有保密性,也不具有系统性、全面性;而且,前台数据本身无法完全体现后台规则的调整,因此,这些所谓“大数据”基本属于鸡肋,可以做点儿参考,不能以此决策,家长和考生不要被忽悠到。
以常理而言,高考志愿填报这事儿,找个人咨询很正常,特别是有些新兴专业,有必要听听懂行的人做些解释。但填报高考志愿这种事情,复杂程度再高,打着个幌子就收取5万元,也挺荒唐。
在愿打愿挨的市场理念中,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自发行为,问题是,这些市场行为明显带有欺骗性。一些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和考试院,完全是欺诈。据记者调查某商家,“据网页商品介绍,志愿一卡通包含教育部5年来各大院校录取数据、各大院校介绍及特色、各个专业简析等,考生可按专业、院校、排名等得出报考方案”。客服人员在电话中表示,后台有10年的教育部报考数据可供参考。
教育行政机构掌握的数据是用来进行政策设计、计划调整、战略规划,不会向市场出售。即使真有内鬼售卖数据,一是不可能全面,二是违法行为。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动辄举着“教育部”“考试院”“招生办”大旗的,或者是忽悠人的噱头,或者涉嫌违法。
说到底,志愿填报与过往的数据相关,但最终却是根据当年的志愿填报人数、招生计划,在投档结束后确定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准确预测今年高校录取分数线。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必然存在的,盲目听从所谓专家的意见,并为之付出高价,很可能得不偿失。
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考生。忽略了考生的兴趣和意愿,进校之后的专业学习就会成为大问题。高考考生绝大多数都是年满18岁的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意愿,特别是这些在网络时代生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信息容量、自主性大大提升,而不再是“进大学之前对专业毫无所知”的懵懂少年。只有尊重考生的意见,选择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学校与专业,才是填报志愿的不二法门。(任孟山 学者)
相关新闻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