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报站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发布时间: 2018-06-14 09:41:49 |来源:光明日报 | |责任编辑: 孟君君
据媒体报道,近期,浙江杭州814路公交车试行“三语报站”——在原来普通话、英语的基础上加上了杭州话报站,引发网友热议。一些网友认为,方言报站弘扬了地域文化,值得肯定;而反对意见则认为,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报站是一种倒退,加深了地域歧视。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一般来说,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工有一种理想的状态,即方言用于日常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而普通话用于教育、行政、媒体、窗口行业等领域。人们乐于见到这种理想状态最终实现,但语言生活的发展过程并不会按照教科书来展开,它会沿着自身的逻辑去经历种种复杂的状况。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更喜欢在家庭中跟孩子说普通话,与此同时,方言文化却进了校园,方言节目也不时在电视上出现,方言服务更是成了一些窗口行业的便民措施。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在坚持基本社会功能分野的基础上,正在逐渐超越旧有模式,从简单共存走向了深度互动。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普通话和方言两者互相试探边界,使其功能界线发生一定的“震荡”,居家过日子说起了普通话,公交车报站和电视节目说起了方言,也可以视作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方言报站之所以说有意义,是因为这种深度互动会形成一种优化语言格局的张力,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导向一种真正理性的理想状态。所谓理性的理想状态,指的是普通话和方言两者的生存都能得到自觉的语言意识的支撑,使得两者既能有力地维护自身的生存空间,又不会挤占对方的生存空间,从而实现两者之间比较清晰的功能划分。在普通话推广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也许曾经出现过相对理想的状态,不过那是因为彼时普通话力量尚未强大,无法挤占方言的生存空间。这种状态只是暂时的,平衡很快会被打破,因为普通话背后有强大的国家意识的支撑,方言空间的边界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被普通话突破,几乎是不能避免的事情。
幸运的是,方言背后的文化意识在近年来呈现出逐渐勃发的态势,这使得普通话和方言之间形成了张力,维护了方言的生存空间。方言在某些领域试探普通话空间的边界,不宜简单归因于便民这一动机。在交通发达、信息通畅、资源共享的今天,不同地域间的同质化发展引起了不少人的焦虑,不同地方的人们越来越希望找到一个符号来表明“我就是我”,而方言恰恰就是地域文化认同的最为天然也最为有力的工具。方言背后的文化意识与普通话背后的国家意识一道,维护了语言平衡稳健发展,避免了方言生存空间被普通话无限制地挤占。
那么,普通话和方言相互试探边界的态势会长期延续甚至发展下去吗?未必会。目前这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学说普通话,在学校学习方言文化的情形,听上去多少有些颠倒,且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一般不会太高。当方言背后的文化意识深入人心之后,当人们乐于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大大方方地使用方言之时,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便趋近于真正理性的理想状态,一切的试探也就不复有必要了。(作者:徐欣路,系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相关新闻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