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掉“精致留痕”的扶贫外衣

发布时间: 2018-06-08 11:09:35 |来源:七彩云南 | 作者:博雅 |责任编辑: 刘荣

 

近日,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在全国很多地区,各种形式的下乡扶贫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为保证扶贫工作到位,很多扶贫干部下乡需要先找信号通过手机签到,入户必须和贫困户合影,很大精力用在各种“扶贫微信工作群”……在一些地方,此种“留痕”已成为扶贫工作要求。

深入到脱贫攻坚一线开展扶贫,留下一些必要的扶贫痕迹,对加强扶贫工作管理、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对扶贫工作实施过程管理的重要依据。然而,工作留痕在实施过程中也显现出了弊端。一些干部为了省事,去开展一次工作拍几次的照片、签几次的字;一些干部将扶贫看作下乡放松的机会,一味地“摆拍”,对贫困户不管不问……这些现象都会使得扶贫工作留痕流于形式,无法起到监督的实效。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吹糠见米、沙里砺金的民心工程,任务非常艰巨、使命十分光荣。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地方扶贫工作脱实向虚,用“精致留痕”来替代实实在在的扶贫,念歪了脱贫攻坚的“真经”。有的是人马未到、签到先行,找人到现场帮忙代签,现场造痕迹;有的是日常的扶贫工作欠账太多,为了应付各级检查,“临时抱佛脚”,突击补痕迹;有的则是把到现场拍下的各种照片发到各种扶贫微信群,事后秀痕迹......凡此种种,必将迟滞脱贫攻坚的进度,让扶贫工作难以落地见效。

笔者认为,在“精致留痕”的扶贫外衣背后,主要还是政绩观错位,表现为事业心责任感缺失。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上行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真心实意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责任感不强,不愿扶真贫、真扶贫;有些主动作为意识不强,对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缺乏一扶到底的勇气和决心,打赢扶贫攻坚战的责任担当缺失,思想上瞻前顾后、行动上停滞不前,为了应付各级的检查考核,不惜弄虚作假,企图以“精致留痕”的形式外衣来掩盖自身的不作为。

要脱掉“精致留痕”的扶贫外衣。要着力抓好脱贫攻坚考核评价,既要用好痕迹管理,但也不能过度依赖痕迹管理,要坚持现场看、群众评、随时问、多渠道听等多种手段了解掌握扶贫工作实情,让扶贫干部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在脚踏实地抓工作上,不给形式主义预留空间。就扶贫干部而言,“身到”,更需要“心到”,应当以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为导向,如果将点卯、签到当做考核的重中之重,可谓是本末倒置,把考核管理手段当成了目标,使一些扶贫干部思想懈怠、投机取巧,搞假勤奋,绝不能这样的形式主义滋生发展。

要脱掉“精致留痕”的扶贫外衣。把最好的留痕,是留在百姓心中。对于扶贫干部的考核,工作留痕只是一个方面,更应注重的是群众的口碑。不能只简单地看扶贫干部是否“留痕”,更看把“留痕”留在了哪里。贫困户的满意度、获得感不是在合影中得到提升的,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也不是靠表格数据的堆积就能实现的。各地各部门要树立“不重形式重实效”的导向,以更加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扶贫干部真担当、真作为,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田间地头了解掌握贫困户的所思所盼,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贫苦户脱贫致富出点子、寻出路,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真扶贫、扶真贫,在一个个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喜悦中,留下“无愧于己、无愧于民”之痕。(博雅)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