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桌面下载|邮箱登陆|论坛注册|站点导航定制
 

一支红烛照亮一片天——记全国道德模范农加贵

发布时间: 2018-06-05 14:32:04   |  来源: 七彩云南   |   作者:王建平   |  责任编辑: 黄俊飞

 

“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5月30日下午15时,记者参加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创建“好人之城”系列活动时,刚到落松地小学门口,就听到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这所乡村小学的老师农加贵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落松地,广南县一个特殊的村庄,这里曾经是当地集中医治麻风病的“点”。1986年,农加贵选择到落松地小学教书育人。农加贵来自农村,因家庭条件不好,到高中二年级就辍学回家了。“有一天,我一个当老师的叔叔找到我,说北面有个麻风村的寨子,那里的孩子没机会上学,当地村民想在那里办所小学,可缺老师,也没老师愿意去,问我是否愿意?”回忆起去落松地任教的经历,农加贵至今记忆犹新,“叔叔的这一提议,当时家里父母和哥哥都极力反对,我自己也陷入矛盾与彷徨中。”想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农加贵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1986年9月,农加贵在落松地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新招的一年级学生共12名,大的有12岁、小的仅6岁。学校正式上课后,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在麻风村开办一所村小,解决一至三年级孩子的入学问题,四年级转至坝汪完小或下坝小学继续学习,教师的工资每月19元。农加贵老师的到来,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除了每月19元的工资外,他们又自发集资,每月给农加贵35元作为额外补助。“这35元钱是村民从生活款中集资出来,并用高压锅消毒后才让医生转交给我。”农加贵深有感触地说:“当时我收到这35元钱,内心很感动,钱虽然不多,但饱含着无价的情义,我就想一定要好好教这些孩子们。”

农加贵告诉记者,当时村里还划了半亩稻田和1.5亩苞谷地来喂养鸡鸭改善生活,田地全部由村民帮助栽种收割,使他更坚定了留在这里的决心。在农加贵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勤奋好学。3年后,一批孩子将转到村外上四年级。农加贵四处奔波联系学校,附近的几个小学均不愿接收。“既然没有学校愿收我们的学生,那我自己教,一直教到六年级毕业。”农加贵掷地有声地对村民说。当时,两个班的20多个学生,在20多平方米的教室无法上课。村民自发集资4000多元,投工500多个,只用1个月的时间就新建了80多平方米的两个土木结构教室。

转眼到了1992年,孩子们参加小学升学考试,进入县城上初中。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最高的206分,最低124分,全部超过115分的录取线而升入初中。喜讯传来,全村一片欢腾。为使孩子顺利升入初中,农加贵又四处奔波,向上级反映情况,最终广南县五中同意接收学生,全部学生顺利通过健康体检,解决了读书的问题,落松地小学由此进入了稳步的发展阶段。

在这32年的教学中,农加贵一直采用复式教学,共招收了12个教学班116名学生,送走小学毕业生10届,共102人。很多孩子都走出了山村,成为了医生、教师、公务员等。农加贵因此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最美职工”、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那是道德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每年,广南县教师的入职教育都要来这里接受教育和洗礼。许多教师耳濡目染了农加贵的事迹后,再也没有说过教书苦。

“农加贵和落松地已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了广南精神的象征和体现。”当地干部评价道。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奋进,那是时代的精神,鼓舞人心、引领方向。农加贵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17年11月17日,他作为云南省唯一当选敬业奉献类全国道德模范,赴京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农加贵说:“我愿意做大山里的一棵大树,只要村民需要,我将一直站在这里坚守下去。”一支红烛照亮一片天。农加贵,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从19岁到52岁,用他30多年的扎根坚守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他就像一支燃烧不尽的红烛,照亮着大山深处的希望路,照亮了落松地的天空。

在广南,有许许多多向农加贵这样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人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为社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