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云南临沧:农村改革40年 引领人民谋幸福
发布时间: 2018-06-05 14:33:17 | 来源: 七彩云南 | 作者:田春琼 | 责任编辑: 黄俊飞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春风化雨,40年跨越腾飞。时至今日,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省临沧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以改革为动力,以健全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理念,让农民有田地耕、能吃包饭、有收入来源、住上新居民、孩子有学上、近能看病,让农村发展成为美丽宜居乡村,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水、电、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水、电、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全市建成“五小水利”工程17.3万件,有效灌溉面积133.75千公顷,有效灌率达到49.5%。完成了农村第一轮电网改造,10千伏以上动力电实现全覆盖,户户用上安全电;8县(区)公路由土路变为二级柏油路面,乡镇公路实现柏油化,建制村实现通畅化,村内户外主干道路逐步实现硬板化;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变“畅”,路面等级大幅提升,运输能力、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等均实现历史性突破,乡镇通客车率达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2.56%。
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
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全市甘蔗种植面积125万亩,产量507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33%左右,面积居云南省第一,产量居全国第二,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糖料蔗核心基地。坚果产业227万亩,居世界第一。此外全市还拥有茶产业、核桃及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基本形成了“茶、果、糖、菜”为主导,冬早蔬菜、冬荞、橡胶、咖啡、渔业、生物药业、水果、花卉等区域经济为补充,畜牧业全域发展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格局。201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38亿元,农业增加值完成167.9亿元,是1978年的123倍。
群众生活由温饱到追求质量转变
群众生活由解决温饱到追求质量转变,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14元,是1978年的151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3亿元,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54亿元,增长8.7%。粮食人均占有量由317.3公斤增加到422.8公斤。全市光缆实现乡(镇)全覆盖,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2%,有线宽带网络和移动通讯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美丽乡村建设雏形凸显
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满足农民群众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作为奋斗目标,广大农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污水处理覆盖212个建制村、46个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覆盖乡(镇)67个;889个建制村实现垃圾有效治理,实现垃圾有效治理的自然村7276个。共建设美丽宜居乡村800个,创建洁净村2568个、洁净庭院示范家园34224户。80%农户安装了太阳能,节柴灶普及率达83.8%,沼气普及率达41%。县城和重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100%。
临沧市森林覆盖率达64.7%,有自然保护区20个,森林公园3个,临沧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称号,镇康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双江、沧源被评为省级园林县城。
2003年以来,临沧以生态村为基础、文明村为动力、小康村为目标的“三村工程”建设,拉开了全市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大幕。期间,相继实施了新家园行动计划、佤山幸福工程、美丽家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重大工程项目。
2016年5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云南临沧南美村、幕布村党建扶贫双推进——手把手,齐步走》的文章,推广了临沧市“党建促扶贫、脱贫强党建”的脱贫党建“双推进”工作机制和“六个共同”脱贫攻坚模式。先后有吉林、贵州、广东省的部分县(区)和省内的15个州市90多个县(区)到临沧参观考察。10多年来,临沧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和做法引起各方关注,国内政界、学界、新闻界从不同视角对临沧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推介。(田春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