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上了车,监管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18-05-30 09:15:40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鲍南 |责任编辑: 孟君君

 

近日,在深圳、上海、杭州等地,许多出租车摇身一变成了“便利店”。乘客坐上车,副驾驶座后挂着零食饮料,扶手箱里冰着冷饮雪糕,二维码一扫便可随时取用。这样的“新零售”,有人赞赏其市场很大,是下一个“风口”;有人质疑其“玩儿花活”,是新瓶装旧酒。

虽然对其前景众说纷纭,但“车载便利店”有安全隐患甚至有违法越界之嫌却是板上钉钉。挂在椅背上的瓶瓶罐罐,很容易因一个急刹车把乘客弄伤;司机又开车又管扫码收钱,一心二用也容易出事故;出租车行业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质量安全监管是个大问题……然而,这些显而易见的管理漏洞,却在新一轮“跑马圈地”中,被创业公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如此“创新”,曾催生了饿了么、滴滴、ofo等新兴“独角兽”,但由于长期行走在规则的灰色地带,也给社会带来了黑心外卖、“滴滴打人”、单车围城等现实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系列“前车之鉴”,不少观察人士都呼吁莫让“车载便利店”重走“先乱后治”的老路。

事实说明,治理新事物、新业态,重在见事早。特别是当下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眼花缭乱的商业模式创新一拨接着一拨,如果在起步阶段监管没有跟上,很可能一步慢、步步慢。近年来,在资本的助力下,许多互联网项目野蛮生长,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对于市场占有率的极度渴望,很容易弱化企业自我监督的动力,让许多“成长的烦恼”成为“致命的硬伤”。如若等到这个时候政策再来打“补丁”,恐怕就只有被动应付、疲于奔波。

相较于“互联网+”刚兴起时,各种新业态无法律可依、无先例可循的茫然状态,现在政府层面立法监管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网约车从出现,到交通部门的相关规定正式“落地”,花了4年。而共享单车从出现到被规制,只花了1年。同时,随着我们对互联网经济及其运行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在预判和监管新“风口”上也应该越来越有心得。在管理方式上摒弃了一劳永逸的想法与“一刀切”的冲动,与时俱进完善政策,为新事物、新业态及时框定规则,创新所释放出的正能量才不会被负效应所消解。

市场与监管并非如同鱼和熊掌一般,不可兼得,而是需要紧密配合,有机共生。只有这样,创新才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越来越好。(鲍南)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