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随迁老人撑起一片天
发布时间: 2018-05-23 09:08:42 |来源:人民日报 | |责任编辑: 孟君君
早上9点的小区广场,老人们抱着一两岁的孙子孙女在晒太阳;下午4点,学校门口来接孩子的,不少是驾驶着电动代步车的白发老人……退休之后再“上岗”,帮着子女看孩子,远赴他乡“进城”看娃的老人们,已经是大城市中常见的人群。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为照顾晚辈而随迁的比例高达43%。
对于这些老人,医疗和养老是他们首先要面临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医保和社保都是属地原则,户籍在哪里就在哪里享受保险和福利。然而随着老年人异地带娃的情况增多,麻烦随之而来。有的随迁老人生病不敢上医院,因为报销医疗费太复杂;有的老人被要求拿着当天的报纸合影并发回老家,相关部门确认后才支付养老金……如今,这些令人心酸的情况随着异地结算、数据联网等改革有所缓解,但如何为随迁老人提供更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城市留下来容易,而告别五六十年的积累,在一座城市重新生活却很难。他们熟悉镇上的早集,对隔一条街的菜场了如指掌,面对大城市的仓储式超市、网络上的电子商城却有些束手无策;他们听惯了熟人社会的家长里短,面对现代化社区里的“陌生人”和网络社交却难免无所适从……虽然生活无虞,但随迁老人的改变和适应的能力更弱,生活习惯和精神层面的融入也就更难一些。
随迁老人还面临来自家庭内部的代际冲突问题。“最累的不是带孩子,而是怎么带他们夫妻俩都不满意”,不少老人这样抱怨。很多时候,争吵或误会就发生在“有孩子还能不能养狗”“奶瓶嘴是不是每次必须消毒”“到底尿布和尿不湿哪个更好”等细节中。一辈子都是家里的权威,老人们此时突然发现,自己的经验似乎不管用了、说的话儿女们也不听了,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由此带来的压力和挫败感,更容易加深精神上的焦虑和孤独。
为什么在中国老人隔代照顾孩子的情况如此多?一方面,“大家庭”在中国代际传承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很多随迁老人坦承,“儿孙一声笑,烦恼全忘掉”,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仍然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最幸福的事情;另一方面,大城市中年轻的父母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照顾孩子已成甜蜜的负担。家政市场供给不足、托幼机构管理不规范,更让年轻父母想着请父母“出山”。在这个意义上,随迁带娃,既有爷爷奶奶们强烈的主观意愿,更源自宝爸宝妈们的客观情况。
这不单是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城镇化、医疗、养老、幼教乃至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在其中都有体现。一方面是,代际更替有其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今天,随迁老人引发的讨论,正是这两条时间线索相互交织、相互摩擦的典型体现,也正是典型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解决更为复杂的民生问题,如何在快速的发展中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考验社会治理的智慧,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答题。
安土重迁,是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在老一辈人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为了晚辈而放弃安定清闲的老年生活,老人的“漂”显得有些无奈,却并不悲情,因为这背后是基于家庭伦理的责任与关爱,值得晚辈的尊重与感激。但仅有来自家庭内部的包容与理解显然是不够的,更合理的政策、更完备的制度支撑,才能为他们,也为我们,更为孩子们,撑起美好的明天。 (彭飞)
相关新闻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