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变浓也是传统文化回归的表现

发布时间: 2018-02-14 14:33:56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谭浩俊 |责任编辑: 孟君君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贴春联(68.4%)和拜年(52.5%)是人们春节期间参与度最高的两个传统文化活动。62.1%的受访者近些年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了,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47.8%)。举办春节传统文化活动,62.6%的受访者希望能结合地方特色。

近年来,有关年味变淡的话题,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很多人认为,传统节日已受到“洋节日”的强烈冲击,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而商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也在刻意打造“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都成了商家追捧的重点,而对传统节日则显得过于冷漠。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传统节日自身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没有更多融入现代元素、现代文化、现代需要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对“洋节日”的过于崇拜。传统节日都是具有很深文化底蕴的节日,只要思想上重视,是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发光点的,也是能够不断地与广大居民共鸣的。关键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肤浅,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不重视。甚至有一些所谓的文化学者,不仅不注意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而是不断地扩大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并无限夸大这些糟粕的危害,导致舆论和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模糊。

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几千年来都是欢乐、祥和、幸福、开心的象征。为什么中国人愿意把一年的劳动成果、劳动喜悦都集中到春节来展示和表现,就算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春节不再是享受物质的集中点,春节期间消耗的物质财富,仍然是平时所不能比的。中国人仍然把春节作为展示成果和成就的最主要节日、最重要时刻。对这样的节日,没有任何理由不成为传统文化发扬的平台。

或许,过去拜年时给几颗糖果、一把花生、一捧瓜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以通过用手机发放红包的方式拜年、道贺,但是,当面道一声祝福、喊一声尊称,甚至作个揖、磕个头,仍是新年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也是最充满喜气和欢乐的场景。

家家户户贴春联,让红色挂满每个人的心头,则是新年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只有当春联挂满了城市和农村,“年”的感觉才真正到来,年味才能真正浓起来。这也是受访者中为什么贴春联参与度最高的原因之一。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做显得有点俗。不错,是有点俗。殊不知,年就是由这样的“俗”组成的,正是有了这样的“俗”,才显得更有年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俗”,传统文化才能代代相传。互联网红包能够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不也正是透着一个“俗”字。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为了几元钱、一元钱,甚至几毛钱把眼睛盯着手机一动不动呢?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地上有一个一元的硬币,很多人也懒得低头去捡,而为了几毛钱的红包,却可以抢得不亦乐乎。这,就是“俗”的价值。

很显然,受访者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预示着传统文化终于又开始回归了。特别是从今年以来舆论的反应来看,对“洋节日”的宣传明显理性了,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则更加感性,特别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表现出明显的重视和热忱。包括互联网在内,都在春节期间推出了许多与宣传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鼓励和吸引广大居民参与。如此,传统文化一定会在春节期间得到发扬光大。

当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不代表排斥其他文化。对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仍然是传统文化继承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仍然是提高传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仍然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力量。(谭浩俊)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