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跑常态化”是一种好现象

发布时间: 2017-12-29 10:59:21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丰收 |责任编辑: 孟君君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2017年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答案或许应该是“排队”。这一年,不少博物馆、剧场门前的队伍变长了。从北京、上海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到故宫的《千里江山图》特展,从柏林爱乐乐团在上海的演出到北京人艺的《窝头会馆》,类似“故宫跑”这样的“排队”,愈发成为一种常态。

“故宫跑”这个词并非今年出现。两年前,故宫举办《石渠宝笈》特展时就出现了“故宫跑”这个词,其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观众在重要文化机构门前排起了长队;二是开门或开展时不少观众以“冲刺”的速度快速进入。相比两年前,今年最大的不同是“故宫跑”常态化,即很多重要的展览、演出、景点等,都出现“故宫跑”。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我国文化服务尤其是高层次文化服务供给不能满足公众需求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部分文化机构在预约、售票等方面管理不科学导致的。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剧场,或许的确不同程度存在这样的问题,但从长远看,“故宫跑”常态化应该是一种好现象,值得深入剖析。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我们文化自强,也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参考。

从供给端来说,由于今年很多文化机构推出了难得一见的展品、作品等,才使得观众热情“爆棚”,宁肯长时间排队,也要一睹这些作品风采。即今年“故宫跑”常态化是高水平文化服务“井喷”的投射,假如没有这么多“珍品”公开,“故宫跑”也不会常态化。像《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中的作品,普通观众很难看到,自然不想错过机会。

从需求端来说,“故宫跑”常态化折射出公众对高水平文化服务十分焦渴,这同样是好现象。因为这说明不少人文化素质在提升,已经不再满足一般文化服务,而是追求更高层次文化服务。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即越来越多的公众积极主动去享受高层次文化服务;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即观众自信有能力欣赏高水平作品。

同时,也说明过去高水平文化服务太少,公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累积之后在今年迎来集中爆发。如果过去高水平文化展览、演出常态化,今年或许不会出现“故宫跑”常态化。希望有关方面看到公众对高水平文化服务强烈需求,加快供给侧改革,让高水平文化服务常态化取代“故宫跑”常态化,因为“故宫跑”增加了供需双方成本。

具体来说,要想减少“故宫跑”现象,首先,需要各类文化机构提升服务水平。比如经常组织高水平展览,让珍藏作品与观众见面;借助信息化手段为观众参观学习创造便利条件。其次,需要财政等部门支持,因为很多博物院免门票了,只有加大财政支持才能组织高水平活动。再者,还需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从公众角度来说,虽然渴望看到高层次文化作品这很正常,但也要理性参观。譬如,很多展览活动会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没有必要扎堆在开始阶段或节假日去参观。以主题为“美在新时代”的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为例,前期参观者很多很拥挤,但笔者最近去参观,观众比较少,参观效果更好,所以有些活动没有必要扎堆参观。(丰收)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