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红土地 六安市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纪实
发布时间: 2017-09-27 16:06:26 |来源:六安新闻网 | |责任编辑: 沈晔
六安,襟江带淮,傍水含山,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市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早在2009年,六安市委市政府在《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城市性质”中就把六安定位为“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宜居城市”。通过近几年的精确规划、精致建设和精心管理,六安的人居环境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六安市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市、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等称号,至此,六安滨水、园林的城市个性日益突出,迎来了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的最佳机遇。
为了保障成功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六安建立高规格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出台了《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促进会、调度会,举全市之力,全民发动、全员参与,确保创建工作按照既定的目标,稳步扎实的推进,使六安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管理彰显出人文关怀,基础设施满足服务半径。现在的六安,居住、出行、购物、休闲、娱乐、文化、医疗、教育、保障,环环相扣而又井井有条。
“新老淠河穿街市,碧波荡漾过家门”、“公园长桥争秀色,高楼霓虹摇画影”、“薰风夜半携萤过,万户千家不闭窗”……这些文人墨客的名篇佳句,生动描绘了生态六安、人居佳园的风采与神韵。
规划先行构筑绿色生态体系
市委、市政府在建设和发展城市中,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从整体上谋划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城乡结构,全面加强城乡一体化战略研究与管理,加快各层次城乡规划编制进度,健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科学划定城市边界,彰显城市山水文化特色。城市主城区已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不同阶段的城市设计陆续纳入控规动态修编中。完成了城市绿地、道路、供水等23项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城市规划区基础生态网络规划》编制、六安市“绿色资源保护技术导则研究”等工作,统筹规划区内各类事业的发展,为“三规合一”和“多规合一”铺平道路。积极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试点工作,编制了《六安市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并已初步通过专家评审。
目前,海绵型建筑与住宅小区、海绵型城市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绿地、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建设任务正在积极推进中,海绵城市初见成效。
拥水为魂打造滨水宜居之城
以水为魂,滨水而筑,因水而活,依水而兴。六安市气候温和湿润,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十分丰富。淠河、淠河总干渠流经市区20余公里,滨河景观自然而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陆续投资近40亿元对位于我市城区的老淠河和淠河总干渠实施综合治理,形成近2.5万亩水面、5千亩两岸绿地的城市生态带。曾经干涸的老沙河,如今碧波荡漾,鸟语花香,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淠河总干渠治理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正在积极打造并申报淠河国家湿地公园,使之成为六安形象的名片、淠河风情的窗口、科普教育的课堂、生态旅游的亮点,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淠水流韵,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拓展,改善了生态居住环境,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六安的发展,依托淠河成功举办了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国际女子沙滩手球公开赛等诸多赛事,六安水文化品牌因此而名扬四海。推动生态修复,夯实发展基础。凤凰河涅重生,经拓宽、清淤、植绿,再现水清,岸绿,景美,展开了“十里生态画卷”。昔日龙须沟,今日景观河。投入4.15亿元,全面整治苏大堰与大雁河,再现“夹岸垂柳桃花,小桥流水人家”的人居佳境。
点绿成翠构建诗意栖居园林
近年来,我市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着力塑造六安的城市个性,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刮骨疗毒”精神化解城市病。狠抓山体绿化、河道绿化、道路林荫带建设等绿化基础建设力度,大力增绿扩绿,优化绿化格局,初步构建“三河一廊多带”为骨架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大力开展“城镇绿化提升行动”、“三线三边一点一地”综合治理和城市绿道建设,建造路畅景美的绿廊。按照“一路一景”的总体思路,做到道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让绿色与道路同步延伸。城市新建道路两侧,按照20-30米宽度建设绿带,312国道景观生态廊道、迎宾大道、凤凰西路、嵩寮岩路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路建设,勾勒出五彩缤纷的绿色长卷。全力推进“百园之城”建设,摸排城市“边角地”、“零星废弃地”,建设袖珍公园、游园。按照城市绿线规划,建成了中央公园、龙河公园、南湖公园等十余座综合公园。打造特色园林,增加乡土落叶乔木种植比例,城市收储土地全部植树绿化,建成了近万亩的城市苗木基地。以庭院绿化为依托,营造舒适温馨的人居环境。把单位和居住区绿化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严格把好绿化建设质量关。大力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屋顶造绿”等工程,不断增加绿化总量。
近三年来,新增城市绿地128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46%,绿地率达到了37.6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14.84平方米。
民居上品迈向住有宜居佳境
十二五以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六安市保障性住房分配和后期管理暂行办法》、《六安市本级公共租赁住房分配管理方案》、《六安市本级住房保障轮候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且已贯彻实施,住房保障工作位于安徽省先进行列。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完成率连续三年超过100%。2014年、2015年、2016年,安徽省下达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分别是29656户、32328户、27761户,我市完成率分别达到104.11%、106.5%、118.33%。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基本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有序推进。2011-2016年棚户区(含城中村)共改造127011套,建筑面积1314万平方米,截止2016年底完成87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住宅街区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以资源共享、集约利用为目标,对已建成小区和单位逐步增设开口,新建小区积极推广街区制,并合理规划社区布点,满足居民就近需求。建设社区便捷生活服务圈。目前全市现有社区已全部达到规范化社区建设标准,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奖励示范社区建设,多个社区已达到示范社区和精品社区的标准。市政府出台加强社区建设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方案,从布点和基建等方面明确规定社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等公共服务的推进与建设。
服务完善共享优质健康生活
近年来,我市一批社会公共设施相继建成,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为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我市从2014年开始以改善条件、扩大容量、提升层次、满足需求为目标,以建设安全优质学校为标准,利用三年时间新改扩建学校14所,投入资金2亿元,建成面积达12万平方米,集中解决城区小学“生多校少”、“入学难”、“大班额”等突出问题。为解决城区初中教育问题,今年我市又启动了第二个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三年计划,以改善条件、提升内涵、规范有序、均衡发展为目标,计划实施16所学校,改变现有公办学校总量不足和民办学校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努力形成公办初中为主体的基本覆盖面。目前我市九年义务制教育布局趋于合理,小学服务半径在500米以内,初中服务半径在1000米以内。市直各有关部门多措并举、严密防控,撑起校园安全的保护伞,层层建立安全责任追究体系,安全宣教、应急演练、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校车安全、校园周边秩序等涉及校园安全的工作步入常态化。
我市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加大投入,加强机构建设,卫生事业整体水平逐步提升,居民健康得到有效保障。至目前我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17个,其中公立三级甲等医院2个,二级甲等医院一个,万人拥有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1.94个,远远大于中国人居环境奖标准“≥0.3”的指标要求;市区各类医院拥有床位7769张,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128.84张,远高于“≥40”的指标要求。
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设施,人均拥有的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0.81平方米,人均拥有的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0.99平方米。即将投入使用的公共图书馆地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为国家中型馆,藏书量设计150万册,总阅览坐席1200座,3个报告厅可容纳700人。
基础升级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六安中心城市建设作为战略重点,不断强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使之与城市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阜六铁路、宁西铁路复线和沪陕、六武、周六、六潜高速等建成通车,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336公里、370公里,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241公里、农村公路3500公里、改造危桥350座,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形成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建成区道路面积率达15.07%。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建成较为完善的步行、自行车系统,市区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483标台,公交专用车道长度15.2公里,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27.29%,公共自行车一期项目运营良好,成功获全省首批创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称号。
自2008年以来,我市每年均对一批老旧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共完成7期工程、改造老旧小区82个、铺设管网45.91公里,累计投资3154.65万元。对新建项目雨污管网分流建设情况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予排水许可。目前,我市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管道覆盖率达到81.67%。中心城区共有自来水厂一座和污水处理厂三座,日处理能力达14万m3/日,出水水质均达国家一级A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42%,公共供水普及率达98%,水质综合合格率100%。先后投入2055万元对市区解放中路等29条主次干道、26520米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有效降低管网漏损。环卫事业快速发展,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85%,每平方公里拥有公厕达3.7座,连续两年荣获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先进市。引进德国马丁炉技术,兴建日处理能力达6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座,城市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建立城市燃气安全保障和应急系统,燃气普及率达到98%。
节能减排践行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市强化建筑节能降耗监管,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建成节能建筑4534.68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78个,建筑面积498.02万平方米;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公共建筑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新建绿色建筑159.37万平方米,节能建筑比例达62.2%,成功荣获“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称号。注重发展水循环经济,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取得实质性进展,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达到10.63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14%,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为61.54%,86家节水单元获得“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命名,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强生态建设,实现节能减排年度控制目标,成功创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开展“三车”专项治理,全面治理城市噪声污染,中心城区禁燃烟花爆竹,全年空气优良率81.3%,六安城区PM10平均浓度下降18%,降幅居全省第一位。扎实推进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全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六大水库水质优良率、河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荣获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美好的城市却浸透着无数人的辛勤汗水。
在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热情和动力,持续地影响着这座城市。宜居,作为一个渐进的民生目标,我市还将继续精心计划、稳步推进,着力改善人居品质,为人居城市建设注入新的内涵。为了城市更美好,我们一直在路上!
相关新闻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