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菊脱贫记

发布时间: 2017-08-25 17:09:29 |来源:七彩云南 | 杨金艳 |责任编辑: 刘荣

 

“虽然我们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村里给我家评了低保,但我要把名额让出来给更需要的人,我要靠自己盖新房子、过好日子!”这是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村委会新庄村杨国菊2013年到村委会请求退出低保时说的话。

杨国菊,彝族,1973年7月出生,先天双脚上肢残疾,行动极其不便。1994年,经人介绍后,杨国菊与邻村男子安某某结婚。1995年,女儿出生却天生残疾,无左耳、左眼只能感应微弱的光,而且嘴巴还歪!这对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的杨国菊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一家人欲哭无泪!不久之后,丈夫因不堪忍受生活的种种压力而自杀……杨国菊没有倒下!她强忍住内心的悲伤,坚强地承担起抚养女儿的担子。她用残疾的身体和坚强的内心,为女儿和自己的生活撑起一片蓝天。

坚强乐观的人,总能冲破重重乌云,最终迎来阳光灿烂。1996年,右脚残疾的杨国兴来新庄村打工,被杨国菊的乐观、坚强深深打动,并与她结婚,共同抚养女儿。2007年,经过村组及镇评议、公示,一家三口纳入低保,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在杨国菊的言传身教下,残疾的女儿也非常积极乐观,从小便坚强、好学。2013年,小姑娘成功考上了昆明理工大学。当时杨国菊完全可以向国家、社会请求帮助,可她不仅没有为女儿申请救助,还主动退出了低保。

杨国菊不仅坚强、勤劳,而且还善于学习,勇于探索。前几年,全村人对新型葡萄种植技术持怀疑、观望的保守态度时,她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与勇气,带头实验“V型架”技术种植了葡萄8亩。为了种好葡萄,她多方请教,还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凡事一丝不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她所种植的葡萄,品质和价格在全村都是最高的。看到她因实验新技术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户,村民逐步对科学种植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接受新的种植模式。

2015年,在哥哥的关心和帮助下,杨国菊兄妹盖起了全村最大、最漂亮的洋房。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新庄村57户村民见证了杨国菊一家从生活需要低保救济到勤劳致富的一路艰辛,都由衷地敬佩她的坚强与执着。海稍村党总支书记朱鹏感慨地说:“如果所有的贫困户和村民都能够像杨国菊一样自立、自强,我们村很快就可以脱贫奔小康了!”

心怀感恩回报社会

2015年10月,新庄村以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带动全村农户脱贫致富为宗旨,采取“支部+企业+村民”合作模式成立了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用当年红军住过的一家民房建成了全州首个自然村“红军长征纪念馆”,还建成了展示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全省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村民自建的农民博物馆,乡村旅游逐步走入了正轨。此时,杨国菊主动提出将自己在哥哥帮助下修建近两百万的小院无偿提供给公司使用,二楼作为客房,一楼作为游客接待中心,为当时刚刚起步的公司解了燃眉之急。

很多人觉得她傻,说村民都把低保评给她的时候她不要,现在居然把那么大一幢房子一分钱不要的借给公司,她却笑道,“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村民们给我家评了低保,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村民的关爱。但让出低保名额,只可以帮助到一家人,现在借出房子如果可以帮到全村人,我觉得很有意义。毕竟这几年村里的建设项目太多,我们是政策的直接受益人,我希望公司和村民有好的发展,我也相信公司一定会带着全村人过上好日子!”这纯朴的几句话感动了无数人,这就是杨国菊的价值观。

其实,残疾不止存在于肢体,有时也深藏于大脑、精神上。扶智是措施,扶志则是扶贫的根本。在抓好扶贫政策落实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大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力度,既要鼓励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要让贫困群众认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在感恩外援的同时,贵在自力,不等、不靠,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身残志坚的杨国菊,不仅仅是残疾人、贫困群众的榜样,也应该是四肢健全的正常人学习的榜样。(通讯员 杨金艳)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