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古村:雕栏犹在 只是朱颜改

发布时间: 2017-08-21 15:13:57 |来源:七彩云南 | 姚红燕 土春荣 |责任编辑: 刘荣

 

目前,云南省共有294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晋宁区有5个,晋城镇福安村就是其中之一。

福安村落形成于明代,原名黄土坡。明末战乱后,据“居之安、平为福”之意改为福安。村域面积1.1平方公里,聚落呈南北向伸延。村中多清代老宅,一宅之内四户合居,天井大院,结构对称,木工精巧,雕花精美,历经百年风雨,更显古朴清幽。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们今天穿梭在福安村的老房子间,正是这样的感觉,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

福安村落依山而建,村中央有一条青石板路,是村里人出入的必经之路,也是村中赶集的地方,所以在村中也称得上是老街了。青石板并不平整,有的凸起来,有的凹下去,表面平滑如镜,想必是岁月打磨的痕迹。街道两边是多是传统民居,土木结构,瓦屋面。如今,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村里建起一栋栋精致的洋房,这些充满都市感的洋房在这样的古村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在热心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几处具有代表性的民居。传统民居都是土木结构,占地面积大约200平方米。土墙瓦屋,讲究对称,木工精美,冬暖夏凉。

在范氏民居里,居住着一位八旬老人,据他介绍,范式民居已有百年历史,当时这儿住着五家人,现在大多搬出去了。自己因为舍不得,就一直留在这儿。屋子有点儿四合院的味道,从木门走进去,就看到左右两边是极其对称的结构。以门正对的天井为界,左右房间、楼梯对称。

天井是一个凹下去的正方形,按老人们的说法,天井就好比一个聚宝盆,天晴的时候阳光照射进来,下雨的时候雨水洒落下来,聚集天地灵气,寓意招财进宝。

房屋里的门和窗户都是木制的,特别是窗户,全手工雕刻,图案精美,既牢固又通风,兼具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余氏民居的门头颇有特色,比起一般人家的来更加气派,可以想象当时的木匠师傅一定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人们常说的门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一家人门头装饰可以反映出这家人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李氏民居:走到这里偶然发现,墙壁裂开了很多条缝,有的裂缝很深,可以看到土墙里还掺杂着一些杂草。村民解释说,“土墙光用土是不行的,草混进土里,有拉力和黏合的作用,这样的土墙会更加牢固。”难以想象,当时科技水平如此落后,先人用双手建造的土墙历经百年风雨却仍然屹立不倒,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田氏民居:一进去就感觉清爽怡然,虽然是历史上百年的房子,但里里外外都十分干净整洁。院落的天井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枇杷树,老奶奶坐在凳子上休息,老爷爷悠然自得地吸着烟筒。这让我不禁想起“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景象。

闫氏民居:闫氏民居是村民所说的“前三后三”,又叫“两对厅”,据说这一般都是大户人家。一是房屋占地面积大,较为宽敞;二是房屋被分为前后两排,每一排有三大间,靠近门的就是“前三”;三是房顶十分特别,房顶是罕见的对称尖顶。

在小楼窗台外的老箱子,打开后会不会如月光宝盒般穿越前朝?

何氏民居:何氏民居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相比其他民居,门窗的色彩更加丰富,与盛开的鲜花相得益彰。窗户是蓝色的,有的已经褪了色,但丝毫不影响美感,反而有种历史斑驳的韵味。窗户上雕刻的多为一些吉祥物。挂在窗户前的丝瓜和鸟笼俨然就是一对艺术品,古式的木窗、老旧的竹笼、枯败的丝瓜,自成一幅画,倒有些“枯藤老树昏鸦”的感觉,猝不及防的美最是动人心弦。住在这里的年轻人惋惜地说,天井上面那一块本来有一道木制雕刻的格子门,非常漂亮。后来被拆了,实在可惜。我没有见过那是怎样的一道门,却听很多人提起过,那一定是一道有故事的门。

申氏民居:这是一道岁月之门。开开合合,时光在这道门里进进出出,门和人一样,也在渐渐老去。在这道古老的门背后,一位老人与一只小鸟相伴。小鸟是老人的儿子养的,儿女们并没有和她住在一起,只是饭熟的时候送饭过来。

福安古村还有一所最为出名的寺——悲愍寺。悲愍寺始建于雍正十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虽几经修缮,青瓦白墙依旧,大梁上依稀还可看到“乾隆年间”字样。村民范锐介绍说,“在解放时期,寺庙暂时变成了粮管所,专门储存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已经禁受不住风吹雨打,村里人每一年都要集资修缮寺庙。”农村里的建筑古迹,能像这样保存较好的并不多。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走在这样充满历史韵味的古村落,如入无我之境,历经岁月洗礼的青石板,散发着先人智慧的古宅,沉醉其中,竟忘了自己;看到前方的高楼,看到古寺布满岁月蚀痕的木柱石墩,恍惚间就像穿越了百年时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些老宅,不但是户主的宝贝,更是农村历史与建筑文化的印记与佐证。(文/姚红燕 图/土春荣)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