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不是购物 不必“货比三家”

发布时间: 2017-08-04 09:26:1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天歌 |责任编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很认真地给一名普通患者看完病后,这名患者拿出了10个在不同医院看过的病历本对他说:“姜大夫,您说的和一个大夫说的一样,但是和另外几个大夫都不一样,我应该相信谁?”姜玉武感慨道:“在儿科,这种浪费资源的现象非常严重,一个病人反复看10位医生,就意味着他占用了其他9个病人的医生资源。”(8月3日《中国青年报》)

同一个患者,同一种病症,竟然先后看过了10多个医生,这样的例子也许比较极端,但是在现实中,患者在这家医院检查完又去其他医院做同样的检查,在这家医院看完医生,又去另外的医院看医生的情况却不少见。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喜欢“货比三家”,目的是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但是去医院看医生也“货比三家”,甚至是“货比十家”,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新闻中的医生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这种现象会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客观上也进一步加剧了“儿科医生荒”。但是即便不是儿科,是其他疾病,如果部分患者在看病过程中喜欢“货比三家”,对医生“择优录用”,同样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同样会加重医生看病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医院不但遭遇“儿科医生荒”,同时其他科室医生也同样“荒”的原因之一。

如果是那些医院一时无法确诊的疑难杂症,患者多看几家医院,多瞧几位医生,还可以理解,但是很多普通的疾病,患者去了三甲医院,看了最权威的专家,却仍旧不放心,还得多换几家医院看病,这背后的原因,就很值得深思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患者对自身的疾病过于担忧和焦虑。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是现在公众更加重视自身健康的表现,值得肯定,但是重视的程度一旦过度,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那显然就是一种过犹不及,并不值得提倡。另一方面,则是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缺乏信任,总想在不同的医院和医生之间进行反复比较和验证,一旦两个或者是多个医生给出的结论不一致,患者就更加担心和焦虑,只能去另寻高明,结果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但是多数患者不知道的是,即便是同一个病人的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医生眼里,也会有不同的描述,所给出的治疗方案、开出的药方,更不会完全相同,而这并非全是医生没有看准看透疾病,只是他们的表述方式不同,所选择的治疗方案不同而已。如果患者把这作为医生水平低看不透疾病的理由,那本身就是大错特错的。

患者这种“货比三家”式看病,除了上面提到的会浪费医疗资源、加剧医院和医生的负担之外,同时也会大大加重自身看病的各种成本和负担。而要避免和消除这种现象,除了需要患者理性看待疾病、理性看病之外,更需要医生方面有所作为,就是尽量使用通俗而标准的语言,把患者的疾病讲明白讲透彻,让患者知道这就是“终审结果”,而无须劳民伤财,四处验证。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