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字当头,美德何处安放?

发布时间: 2017-06-23 15:48:13 |来源: 长沙晚报 | 作者:文峰 |责任编辑: 君君

 

在公交、地铁上遇到老年人应主动让座,这已成社会共识。但也有一些年轻人遭遇过“被让座”。昨日,《中国青年报》发布调查报告。调查针对1996名18岁至35岁的青年,报告显示,44.9%的受访青年遭遇过“被让座”。调查中,对于“被让座”,56.1%的受访者认为不合理,“让座属自愿不是义务,不该强迫”;31.9%的受访者认为合情合理,“本来就该主动让座”。

“不让座被掌掴”“老人因未被让座拦公交车”“女生未让座被老人骂畜生不如”,这些年,类似的新闻一旦入网,总会引起人们的围观,引发“让座风波”。对此,年纪稍长一点的人往往批评年轻人不尊老敬老,认为让座是美德,年轻人就应该让座。而有的年轻人则按捺不住情绪,反过来指责老人倚老卖老。于是,让座这件生活小事上升为有争议的道德话题。这种有争议的道德话题,往往看起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觉得,讨论这个话题要明确几个认识。首先,让座是一种社会美德,是必须提倡的。但是,提倡让座并不是基于绝对弱者的思维,把让座变成对年轻人的一种道德绑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有年轻人在公交车上不让座,就会被媒体鄙视和批判。因为人们认为老年人是绝对的弱者。可事后表明,问题并没那么简单,有些人是冤枉挨骂了的,很委屈。比如,在公交车上,一个生病的年轻人,一个刚加完晚班极为疲惫的年轻人,因为病或极累偶有一次没主动让座,是应该被理解的。所以,让座与被让座是两码事,任何基于绝对弱者思维上的道德绑架,反而会降低美德的温情度。

其次,让座是一种道德认知,而打人是一种违法行为。所以“不让座被掌掴”里边的是非泾渭分明。让座作为一种美德,是一道自选题,它不是一种法律义务。这种行为在曝光后,面临的是道德压力。而火冒三丈,张嘴骂人,甚至动手的行为,不仅污染公共场所的友善氛围,而且违反了国家法律。后者性质更严重,是更值得批判的恶。

最后,要正确看待让座事件中的极端特例。在道德修养事项上,别人怎么做与自己怎么做是两码事。于千万新闻之中,遇见不让座的一二特例,看到一两朵奇葩,本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不能因此降低自我要求。若将特例视为现象,进行过度解读,并将其放在道德烤架上烤,将年轻群体的利益和老年群体的利益对立起来,分出个绝对的对错,反倒显露出自己践行美德并非自觉。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此类事件常常会出现一个沉默的螺旋。老年人离网络远,不玩微博,不掌握大众传媒上的话语权。他们在自媒体舆论场是失声群体。所以一旦有这样的事,事情还没全貌呈现,年轻人基于刻板成见,以为自己代表正义,他们的口水便会失去理智地在网上说要伐恶。由于老年人的失语,这样两个群体也就难以互相理解。这也提示我们,媒体有必要进行补位。

只要有人的地方,美德就会有它的影子。这影子会照耀旁边的人,并且,让新的美德发芽;反之,失德也一样,这与年老与年轻并无多大关系。在时下之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白发老人会越来越多,如果人们还围绕极端个案,陷在“让与不让”的争议泥淖里,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做好迎接这种老龄化趋势的心理准备。而老年人也不能极端地把年轻人当成教育对象,把他们推进一个道德的“被时代”。(文峰)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