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假货基地”,就该“不护短”

发布时间: 2017-01-17 09:12:06 |来源: 新京报 | |责任编辑: 君君

 

无法治的市场注定是“问题场”,而今针对假调料问题,天津方面已表态严查严惩,这也是好事。

同一天,两个“假货基地”进入公众视线。一个在福建莆田:据报道,在莆田安福电商城,假鞋、假发票、假快递、假手机卡应有尽有,且绝对“安全”。

一个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醋乡天津独流镇:去年11月底,新京报对这个厂家眼中的“北方调料造假中心”进行调查,发现此地聚集的造假窝点多达四五十家,每年产值以亿元计,造假历史更是长达十多年。

令人欣慰的是,就在新京报关于假调料的报道出来后,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批示称“这篇揭短的文章写得好”,并表态坚决不护短,坚决维护健康良性的市场秩序,坚决落实食品药品安全法规,严肃认真调查,铁腕出手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让市场出清,让知识产权出清。“不护短”的表态,展示的是直面问题、刮骨疗毒的决心。

彻底端掉“假货基地”,正需如此。

在网上检索这两个地名可发现,它们都非第一次因“假货”而暴得大名。这让人有些感慨:市场经济培育多年,不少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假产业链却“野火烧不尽”。很多人还会生出时空错乱感:都2017年了,怎么还有那么多“假货基地”?

对于假货,总有人拿“假货需求说”来为其存在辩解。但一来,价格敏感与需要假货不能画等号;二来,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假货违反了市场法则。这是我们所必须要坚决反对制假售假的根本原因。

某种程度上,昔日的全球代工厂和醋乡异变为造假泛滥之地,更真切地透露了假货之所以泛滥的秘密。按理说,它们较之于其他地方有着更优越的发展条件,完全可利用既有的产业基础、传统技艺,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优质品牌上获得先发优势。但最终却选择了截然相反的发展路径:产业基础并未成为产业升级的基石,反倒成全了造假行业的勃兴。

不是以质量与品牌赢得市场,反而瞄准利基市场,以消费空间的“长尾”为手段实现利润积累,也表明当地生产环境仍处于粗放的阶段。然而,如果一直缺乏有效的法治监管,这种粗放状态或许会继续下去。

终结“假货基地”泛滥的现象,毫无疑问需要监管者有坚定的态度和执法管理的刚性。有些地方当放弃投鼠忌器、甚至“护短”思维。只有地方政府依法监管,当地的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才会真正启动,并进入良性轨道。

事实上,同样是造鞋和生产调料的地方,在同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下,不同的市场法治环境,可能催生完全不同的市场发展形态。莆田与独流正好代表的是反例。而市场法治环境构建滞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不只是纵容了假货。宏观上,它更浪费了本应促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市场资源禀赋。

假货不单是在个别地方存在。置于当前经济转型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地域性假货产业的坚挺,犹如一记警钟,提醒市场经济环境的优化与修正——无法治的市场注定是“问题场”,只有用刚性监管和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修补市场法治的薄弱环节,才能遏止规模化造假。在这方面,天津方面的严查严惩动作,已经迈出了对症施治的攸关一步。就打击假货来说,其他地方也宜以此为镜、跟上步子。■ 社论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