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江之畔:镌刻在时光中的记忆
发布时间: 2016-11-16 14:29:01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时逢怒江贡山60周年县庆,与独龙族“文面女”不期而遇,如今,她们已成为独龙江地区最具有文化意义的象征之一。在县庆结束之余,大多数记者都准备返程的时候,我毅然决定留在独龙江,深入文面女居住的村寨。走进青山环抱中的小寨迪政当村熊当小组,“熊当”是独龙语,意为“我喜欢的地方”。我们拜访了文面女李文斯(独龙语汉译名),70岁左右的她刚从地里干农活回来,看到我们,笑着把我们迎进家里。热情的倒上漆油茶,把平时家里煮熟的土豆、鸡蛋、还有自家栽种的水果都端上来招待我们。在热情的招待中,我们很快便打开了话匣子。
文面女:纹在脸上的时光
朝阳从山顶缓缓升起,射出一缕缕光线。被晨雾打湿了的嫩草,花瓣上还留着昨夜的凝露。遥望雾纱飘逸的青山,心笙摇曳在独龙族的神话传说里,山风轻拂,思绪在独龙江的原野上漫过。勤劳的独龙族用双手织就彩虹般的生活,就像源源流动的独龙江水一般把祝福遥遥相传。走进独龙江,记忆一头担着温馨,一头担着神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独龙族妇女有文面的习俗。文面习俗独龙语称“巴嘟用”。文面前,先找野生的非常锋利的棘刺数根,独龙语称这种刺为“才干巴后”,再用竹碗盛着锅烟灰水浇的“墨汁”。刺纹者一手持刺针,一手拿着拍针棍,荆棘针上边粘墨汁边在脸上打花纹。等打完花纹,脸部臃肿,疼痛难忍。经过几天后,伤口渐渐愈合,墨汁入皮层呈现黑蓝色,便成了永远洗不掉的面纹。
迪政当村熊当小组李文斯告诉我,她上过一年级,但那时由于家里贫穷,一年级后便回家务农,她13岁开始文面,在文面之后,面部要肿胀三天,问及是什么原因纹面时,她笑说那是以前的风俗,女孩子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关于文面有好多种说法,据说文面之后,她告诉我们,防止被掠为奴隶这样的说法之前是有的,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文面之后老了不显皱纹。当我问她,是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要文面呢?她笑着说,这不一定,也有不文面的,但是特别少,这跟父母有关,有的到了年龄(十三岁左右)大人就开始督促文面。因为村子里大部分人都文面,那是传统的习俗,所以文面之后给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太多的变化。她24岁结婚,家里共有5口人,家里经济来源主要是种植玉米和草药。依托独龙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草药品种丰富,他们时不时会到山上采集草药,主要有重楼、三七、葛根等,采集回来之后把一部分留种,一部分带到集市上卖。说起现在的生活,李文斯特别满意,政府给他们建了房子而且村子规划也特别好。在火塘旁边还摆放着电磁炉,从老到新,这也是见证独龙族生活变化的重要考证。
据了解,熊当小组目前仅有5位文面女,而和李文斯同村居住不到百米之处,我们拜访了77岁的文面女待求(独龙语汉译名),恰逢学生放假,她刚从独龙江乡把自己的孙女接回家,见到我们的到来,她客气的找来了杯子,给我们倒茶。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她告诉我们,他的儿子进山了,帮驴友们挑行李,就是所谓的“挑夫”,说起文面,她颇有感触,她18岁纹面,1958年地震的时候,她跑出来了,因为当过村里的干部,工作繁忙,所以,直到40岁她才结婚。两年前,政府建了房子以后,她到了熊当小组,每年的3月到6月她要到回到以前的居所,距离熊当四个小时山路的木当采集草药,那里有丰富的草药资源,那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她说,木当还有一位很老的文面女,将近一百多岁了。听到这,我本想着去拜访,可山路遥远,便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