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征”路上的脱贫攻坚战——金寨县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侧记

发布时间: 2016-10-08 14:16:28 |来源: 六安新闻网 | 作者:张瑞 程传军 |责任编辑: 君君

 

长征,一首壮丽的史诗,一座精神的丰碑。

80年过去了,那段历史,依然如此清晰,如此厚重,镌刻在中国革命史的丰碑上,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也扎根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

为做好纪念建党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铭记党的光荣历史,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讲好六安的红色故事。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金寨是一片红色故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金寨走出了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两支参加长征的红军主力部队,为长征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9月29日至30日,记者随“重走长征路寻找六安人”暨鄂豫皖苏区红色精神六安市媒体大型寻访活动采访团,走进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立夏节起义纪念馆、“红色小镇”汤家汇等地,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一处处红色遗迹遗存,一首首《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等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把人们带回了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

革命圣地 红心向党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革命战争年代,金寨有十万人为党为国捐躯,解放后被追记为革命烈士的有11000多人。他们中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叔侄,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兄弟,还有不少全家都为革命壮烈牺牲。”据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局长胡遵远介绍,80多年前,在全国4支参加长征的主力红军队伍(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和红六军团)中,有2支队伍与安徽金寨密不可分,一支是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于金寨;一支是红二十五军,直接诞生于金寨。

9月29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金寨县红军村。红军村过去居住的红军们由于年岁已高相继去世,现在居住的大都是红军的遗孀或后代。在梅山干休所所长赵先志的引导下,我们在一栋青砖灰瓦房里,见到了红军熊开先的遗孀、现年84岁高龄的李絮白老人。尽管老人年岁已高,但得知我们采访的目的时,老人热情地拿出一张张斑驳泛黄的旧照片,给我们讲述一家人长征的故事。

李絮白老人说,她的丈夫熊开先的父亲熊发龙也是一位红军,桃岭乡人,生于1895年。他们父子俩同时参加红军,同时参加长征并率先到达陕北。1929年立夏节起义后,双河、桃岭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熊发龙因出身赤贫,被选为乡苏维埃主席。1937年7月,在扩大红军队伍时,熊发龙报名参加了红军。熊开先生于1922年,8岁跟随父亲到红军部队。熊开先于12岁时成为红军长征部队中从出发地到目的地里,年龄最小的“老”红军战士,他们父子也是长征到达陕北、为数不多的“父子红军”。1959年熊发龙因病逝世于梅山,熊开先也于1982年因病去世。

“80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战略大转移,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中国革命写下重要篇章,也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长征精神。”采访中,李絮白老人希望创新宣传形式,多讲一些红军长征故事,切实把红色历史留住,进一步延续好伟大的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更广泛地在全社会传承下去。

脱贫攻坚 旗帜鲜明

“汤家汇红色文化历史厚重。这里革命遗址众多,英雄人物辈出。1924年,詹谷堂在汤家汇笔架山农校建立了六安市第一个党支部,金寨县的11支红军队伍中就有3支在汤家汇镇诞生。徐向前、邓小平、徐海东曾在这里指挥战斗,镇内现有58处革命遗址。”在汤家汇镇采访时,该镇党委书记邵先成说,他们将深入抓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以打造红色小镇为核心,坚持让红色信仰扎根下来、传承下来,对全镇58处红色遗迹遗存进行了精心保护,真正让红色深入人心,让红色凝聚能量,让红色激发斗志。

金寨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2011年又被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近年来,金寨县里实行了帮扶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的“四到”机制,切实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3年来,全县共脱贫9.14万人,由2012年的17.48万人减至2015年的8.3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30.03%下降至2015年底的14.34%。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巩固扩大金寨县脱贫攻坚成果,要求为全省脱贫攻坚树立一面旗帜。”金寨县表示,将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把脱贫的基础再夯实,把脱贫的项目再抓紧,把脱贫的举措再创新,把脱贫的成效再巩固,凝聚政府的推动力、市场的拉动力和群众的创造力,坚决走好脱贫攻坚“新长征”,努力把金寨这面旗帜打造得更好,确保脱贫攻坚如期完成、确保全面小康如期建成。

走好“新长征”,坚决打赢“脱贫战”。在脱贫攻坚中,金寨县紧紧围绕8.43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和今年2.1万人脱贫目标,制定“3115”脱贫计划及25个专项扶贫方案,全面推进“十大精准脱贫工程”“十大精准脱贫举措”。“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贫困户”产业脱贫模式全面推开,225家经营主体和846户贫困户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建成光伏扶贫电站装机1.5万千瓦,覆盖5000户贫困户;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水库移民搬迁对象9910户、31787人,310个安置点全面开工建设;开通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绿色通道,发放扶贫小额贷款7356万元,新增旅游脱贫户586户,多种脱贫举措有效落实。全面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建立完善“四项清单”,压实压紧“四级四联”责任,精准保障、监测评估、返贫防范、责任落实等精准措施实现全覆盖。创新“互联网+”扶贫模式,建立全省首个精准脱贫大数据平台,动态、适时对脱贫对象、脱贫措施、脱贫成效等进行精准管理。

历史渐行渐远,精神光照千秋。长征精神成为金寨儿女新时期汲取前行动力的源泉,金寨人民决心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继续发扬“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为主要内涵的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传统,全面开启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和绿色振兴“新长征”。(记者张瑞 程传军)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