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人生——记“土专家”奚得发的制茶之路

发布时间: 2016-04-28 15:55:28 |来源:皖西日报 | 作者:鲁艳艳 |责任编辑: 沈晔

 

初秋的上午,走进金安区东河口镇,这里丘陵起伏,种茶历史悠久。居住于此的奚得发,家里祖祖辈辈种茶,在当地早就闻名。

今年64岁的奚得发个子不高,面庞黑瘦,与当地的农民并无二样,但谈起制茶之道来,却是国内茶业界人人认可的专家。他师从其父,从9岁起开始学采茶,16岁学制茶,学到了一手好技术。1985年,在当过民办老师、企业会计,承包窑厂后,奚得发重新回到制茶道路,30多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醉心于茶叶的研究,制出 “华山银毫”、小叶六安瓜片、花香型瓜片茶等,在各种评比中获得“茶王”、“金牌”等50多个重量级的奖项,为六安茶产业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心从容,创茶中“美人”

“林黛玉在女人中是美的,华山银毫在茶叶中是比林黛玉还要美的美人。”1997年,中国绿茶首席评委沈培和第一次见到华山银毫时,就赞不绝口。

在茶香氤氲中,奚得发谈起自己的制茶之初,颇为感慨地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六安的茶有了味道香还不够,茶的形态也得美,这样才具有观赏的价值,才有品茗的乐趣。

在制茶中创新,因为六安茶的历史价值和名气,在本地是很多人不敢做,甚至是不敢想的。“制茶不能跟在别人后头,得有自己的新意。”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惨淡经营之后,奚得发一直苦寻制茶新路,一次在茶树间无意采摘了一根嫩头芽蕊,撩起了他的思绪。一激动,他就把自己关进了门窗紧闭的制茶车间。4天4夜里,他从未离开过车间。饿了就叫妻子送碗饭,困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熬了几个通宵,经历了十几道工序反复试验,他终于制出来第一份毛坯茶——— 750克华山银毫。“华山银毫”一经问世,便一炮打响,奚得发也在1996年后4年时间内连续4次获得国家、省、市三级科研奖项。1997年,华山银毫以每500克17万个芽蕊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定为1997年“芽蕊茶”之最。

在创新制茶工艺的历程中,奚得发对六安瓜片情有独钟。一次,一位外地的朋友询问六安瓜片名字的由来后,质疑“这茶叶片挺大,不大像瓜子呀。”奚得发在大家质疑瓜片形态的同时,也开始了思考:“传统的六安瓜片,虽说形似瓜子,然叶片较大,与现代审美趣味有点差距。而且到目前为止,六安茶仍然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与严格的质量标准。”之后,他长途跋涉到外地学习,向专家和茶农请教,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制成了小瓜片,不仅形似瓜子,而且叶片比传统的六安瓜片的叶片小了三分之二,获得了市场上的极大认可,于2004年获得省科技成果鉴定,获得六安市科技进步最高奖。

然而,奚得发从未停止过脚步。近年来,奚得发又开始了花香型六安瓜片的研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从奚得发研发的华山银毫被评为省级名茶正式亮相后,一个又一个荣誉向着他纷涌而至。从1995年至今,奚得发和他的茶叶获奖无数,仅是国家和国际级大奖就有近五十项,并在多次评比的分数刷新了历史记录。

意平宁,控茶中精品

人有品,茶亦有品。

一辈子与茶为生,让奚得发只要闻一闻、看一看就可以知道茶的品质。“为了不让品质差的茶叶进入公司销售,我经常当黑脸,连老母亲都得罪了。”奚得发说,企业刚刚发展,到了春茶上市开始收购茶叶时节,一开始都是周边的茶农送茶到厂里,里面不乏一些亲戚朋友、乡里乡亲。

为了控制茶叶的品质,防止鱼目混珠,奚得发作出决定: 厂里一律不收茶,由技术人员分组上市场选茶,“谁的茶好就选谁的,不好就是我亲妈的也不收! ”这话一放出,亲戚朋友只好都到市场上卖茶。正巧当年奚得发的母亲也制了几十斤茶叶,拿到市场上去。可奚得发看到后,觉得茶叶品质还达不到要求,按照正常的价格收了不但不能服众,还得坏了规矩。于是他让人私下收了母亲的茶,再以每斤低于市场价10元的价格出售给其他人。知道这件事后,很多茶农都知道了奚得发收茶只看品质不看人,品质不过关的也不拿到茶厂去了。

奚得发从未放弃过对茶叶品质的追求,从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到有机认证,自2000年来,华山出品的茶叶从未检出过农药残留超标,但有一件事让奚得发始终耿耿于怀。2006年,奚得发的茶厂一批出口德国的100斤茶叶因某一数据超标被打回了,非常注重茶叶品质的奚得发觉得不可思议,公司出品的茶叶自2003年以来均未检出过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的含量也非常低,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他决定寻根问底,带着一串自己搞不清楚的字母询问,因为这个数据指标非常少见,在询问了市、区技术监督部门和省内相关部门都无果的情况下,他决定到北京向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咨询。家里的父老乡亲都劝他不要再追问了,不就是100斤茶叶的事吗,卖给谁不都一样,德国人不要,要的人多呢。可奚得发说,不是这个理,茶叶是入口的饮品,出了问题就要查清楚,否则觉都睡不着。指标名称拿到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对方也犯了难,都说这个数据没有见过,又询问了检出地,一番查询才得知这是出口德国特有的检验指标,造成超标的原因是除草剂中增效剂。得知原因的奚得发这才放下心来,他回去后又到基地和茶农处了解使用除草剂的情况,对基地的茶农进行了资金上的扶持和技术上的指导,在源头上控制了茶叶的品质。

志专一,扬名茶传奇

近日,中国(安徽)第九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颁奖典礼上,华山生态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展的茶品包揽茶博会两项“茶王”大奖。“华山”牌六安瓜片与“东石笋”牌东石笋野茶分别获得片茶类“茶王”与芽茶类“茶王”称号。这也是“华山”牌六安瓜片连续3年获此殊荣。

对于制茶一道,奚得发已是资深专家。在大半个人生中,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茶叶。而在他的带领下,东河口镇一带的茶农们也开始因为奚得发茶叶的品牌效应分享到了实惠。对于此,奚得发不仅没有制约,反而利用手中的资源帮助指导周边茶农发展茶叶生产,并于2008年4月5日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六安市金安区华山生态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茶农入会。合作社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对社员茶叶实行统一管理和采摘标准。为确保社员的利益不受损失,奚得发坚持密切公司与社员的关系,签订长期保价收购合同。在野茶手工加工上,实行订单生产,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供需不稳定,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有效地化解了社员直接进入市场的风险。

奚得发还利用研发中心的技术力量,以提高社员的种植、采摘和管护技术。他办起茶叶技术培训学校,为社员免费授课,定期邀请专家指导,组织技术人员入村到户,免费为社员发放茶叶管护资料。在奚得发的带领下,金安区南部种茶乡镇生态无公害茶叶基地已达近3000亩,有6000多户茶农从中直接受益,仅茶叶一项农户人均年收入就达1500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如今,华山生态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创铸“华山”、“石笋山”、“铁桂兰”等4大茶叶品牌,研制开发的名优茶产品多达20多个。其中,“华山银峰”“石笋翠芽”“石笋野茶”等已被认定为国务院领导会议、外事活动用茶。

为了茶叶的品质、品牌,奚得发仍在进行着更多的尝试,今年,奚得发带领着公司开始了电商经营。“茶王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更是家乡的荣誉,六安茶业的荣誉,我们得把它保持下去,发展下去,让这块荣誉带着我们六安的茶农致富、圆梦。”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