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 六安工业如何提质升级?

发布时间: 2016-04-13 15:09:26 |来源: 六安新闻网 | 作者:程传军 |责任编辑: 沈晔

 

近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六安市“十三五”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深入分析了六安市工业发展现状和“十三五”形势,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即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61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规上工业企业1300家左右,亿元企业500户左右、十亿企业30-40户、百亿企业2-3户;力争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7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占全部工业比重提升至60%左右。

  “十二五”我市工业

整体素质明显改善

记者从市经信委了解到,“十二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重大进展。至2015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7%,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3.5%,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1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年均增长9%。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55亿元,占GDP的4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079户,其中,产值过亿工业企业457户,10亿元企业19户,50亿元以上企业1户。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组织实施市重点项目“253工程”,深入推进千亿产业培育工程和百亿产业培育计划,打造铁矿采选及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2个千亿产业和汽车零部件、机电家电、纺织服装、建材、能源5个百亿产业,2014年,七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326.7亿元,占总量的74.1%。2015年,全市工业化率为38.5%,较201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9.5亿元,增长35.3%。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依托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2015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08家,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达516件。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功,如博微长安岸对舰低空雷达、保威特梭重型剑杆织机、长江电工大型海缆加工设备、恒源机械水工环保设备、应流集团核电级关键阀门铸件、星瑞齿轮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关键零部件等。

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着力打造园区承接平台,全力推动各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发展,我市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升,“一轴、两翼、五大金三角”的格局基本形成,工业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68%,各类产业集聚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以应流集团为核心的铸造产业,以星瑞齿轮为核心的齿轮产业,以江淮电机为核心的电机产业,以迎驾集团为核心的食品酿造产业,以博微长安为核心的电子设备产业等初具规模。六安开发区·装备制造、衡山工业园·高新铸造、霍山开发区·装备制造、舒城开发区·童车童床等特色工业集中区获批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两化融合示范区、示范企业建设初见成效,至2015年,我市共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1个、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家,“数字企业”、“智慧企业”1200户。在采矿冶金、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中,企业资源计划(ERP)、研发管理系统(PLM)和供应链管理(SCM)应用普及率均达50%以上。

  “十三五”紧盯工业“质与量”的同步提升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工业经济将迈入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在面临着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下,今后五年,我市工业经济将在“新常态”下寻求平稳较快发展,紧盯质与量的同步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市将继续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互联网+”制造,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加快做大总量,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左右,经济规模进入全省第二梯队,工业化率达到45%左右,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户左右,建设亿元企业500户左右、十亿企业30-40户、百亿企业2-3户,培育上市公司10家左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做强主导产业,着力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工业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80%以上;建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若干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逐步建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的良性企业梯队。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重点骨干企业达到2.5%以上,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孵化体系基本完善。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一倍,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今后五年突出六大主导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优化存量和做大增量并举,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工业、新能源、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着力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提升装备制造业的首位度。力争到2020年,六大主导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80%以上,装备制造业比重达25%以上。

在装备制造产业方面,重点发展核装备、航空设备等特种高端装备,以齿轮变速箱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以及改装车、专用车制造,以机器人设计、生产和集成应用为主的智能制造,电机、输变电设备,以及新能源客车制造。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700亿元。

在食品工业产业方面,以我市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及水资源为基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重点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精制茶、食用油、酒及水饮品、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引导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产品附加值,更加注重质量品牌建设。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500亿元,打造为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通过引进国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和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在大米加工、茶叶、食用油、白酒、啤酒、水饮品等行业,以“生态、绿色、道地”为招牌,各打造1个全国知名品牌、1家行业龙头企业。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打造六安经济的新增长点。借助金寨县创建全国首个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的契机,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抽水蓄能以及新能源设备制造、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200亿元,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和新能源设备制造基地。

在生物产业方面,以石斛、灵芝等特色中药材资源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化水平,发展中药材种植、提取、加工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以及医疗设备、生物健康等生物产业。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150亿元。特色中药材加工。以石斛、灵芝、百合、茯苓等特色中药材为重点,推进本地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石斛冲剂、粉剂、胶囊,灵芝含片、饮片、破壁灵芝孢子粉、天麻多糖等产品,积极向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延伸。构建中药材基地-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品牌-知名企业的发展格局,将六安市建成石斛、灵芝的国内生产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积极配套合肥国家级家电、电子基地发展需求,注重区域协作和集聚发展,支持向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家电等产业领域拓展,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350亿元,建设成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重点发展计算机零部件及整机制造等计算机设备;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为主的电子元器件;电光源、节能灯具、LED照明等照明器具;积极开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相关产品和服务。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发展铁基、钼基、硅基和磁性材料,构建以铁基材料、钼基材料、新型合金、工程塑料为主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链,以硅基光伏及玻璃应用、光电子材料、铁氧体及磁性材料为主的电子功能材料产业链,以及新型建材、化工新材料、前沿高端材料等产业。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400亿元。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霍邱铁矿、金寨钼矿资源,积极推进霍邱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工程建设,打造“绿色矿山”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强资源整合,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集约集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打造采选-冶炼-钢铁加工-金属制品生产-尾矿综合利用等产业链结构。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