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吓跑上海女友”的联想
发布时间: 2016-02-14 09:54:38 | 来源: 钱江晚报 | | 责任编辑: 君君
“一顿晚饭吓跑上海女友”引爆的网上争议一直在持续;争议的焦点之一是“城乡差别”。一个多月来我在山区农村跑了一些地方,所见所闻,对“城乡差别”这个概念,对实际存在的城乡差别现象,产生了一些以前所没有的感受、感想。
一说“城乡差别”,人们很容易产生“城市先进,农村落后”的二元分立认识,并将这种思维模式用到所有城市和农村事物的头上,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似乎与“农”字沾边都是不好的,然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看农村、农民。看看网上对“上海女友”故事的议论,就知道这种居高临下的城里人还是很多的。这种居高临下,也下意识地表现在农村工作中,没有什么“城乡差别”。
跟过去比,很多山区农民肯定富起来了,至少以前不可能有那么多摩托车,比过去交通基本靠走,肯定方便多了。但是,开车不戴头盔十分普遍。后座上一个老婆两个孩子,4个人都不戴头盔;或者是一对年轻情侣,在急弯的山道上疾驰而过……但是没有看到一条安全警示标语。骑摩托不戴头盔,能不能也成为山区的“不准”?如果多几个人知道要戴头盔,减少事故伤亡,难道不值得吗?不是不会算这个账,如果缺乏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或者根本就不认为自己的职责是为农民服务,那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路过一个村庄,路边立着一块水泥浇起来的碑,上书一行大字:“省级安居温饱村”。立碑者是该县扶贫办和乡政府。一个村达到温饱水平,就要树碑表功,那么达到温饱前农民的贫困,又该怎么说呢?这里是否表现出政府理念的误区呢?如果一个城市人把自己置换为这个村的村民,你每天进出村子,都要看到这块碑,会是什么感受呢?如果什么感受都没有,若无其事,又该怎么看呢?
农民也有农民缺点,也需要现代化。在一个山区集镇上,经历了的一个交通堵塞的场景,感受非常复杂。在狭窄的街道上,路边的摊位有半个摊位摆在机动车道上,汽车或拖拉机被摊位挡住去路,摊主无动于衷,而司机似乎也不着急。加上车辆的逆行、“逆停”、横插一杠,堵得无法动弹,但奇怪的是,没有人着急、上火。不着急,说明他们没有效率意识;拥堵不堪,说明他们不善协调、配合,不适应现代生活。但是,一个当地人看到我们的浙江车牌,上前问我们要到哪里去,然后给我们指了一条绕开堵塞点的道路——他有效率意识,而且是别人的效率。
无论是中国的成就,还是中国的问题,都与城乡二元结构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但是,我们看待农村、农民的眼光有没有现代化?核心问题是:你是管农民的,还是为农民服务的?“管”,就容易居高临下,就容易以管理为本位;服务,才可能平视,才可能以农民为本位去想、去做——农村工作能否实现“现代化转型”,是决定农村、农民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