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粉丝舌尖游 味蕾深处年味浓

发布时间: 2016-02-01 15:45:31 |来源: 六安新闻网 | 作者:方吉杰 张少尉 |责任编辑: 沈晔

 

过了腊八就是年,1月20日上午,市民李珍带着三岁的女儿元元,来到超市准备采购年货。婆婆给李珍开出了长长的食物清单,其中有一样就是红薯粉丝。婆婆叮嘱李珍,粉丝一定要买手工制作的,就算贵点也没关系,因为粉丝是老六安人年夜饭上必备的一道菜肴,它寓意着“钱财成串、财源滚滚”。

在我市金安区张店镇塔山寺村,有不少手工制作粉丝的大小作坊,这些作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打着“张”字旗号,而闻名的张老头粉丝就出自这个村里。

在工业化生产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到许多传统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今天,这个声名在外的粉丝品牌却依旧坚持着作坊式的手工生产。

1月19日,当记者来到张老头粉丝的加工作坊时,这个坐落在竹影水光之间的农家三间小院早已忙碌得热火朝天。眼看已经腊月初十了,订单源源不断地通过电话和网络飞来,作坊里,师傅们不得不趁着晴好天气加快手里的活计,因为在这个作坊里,很多生产过程都与大自然的赠予有关。

“立春以后晒粉最好,阳光开始暖了;立秋以后开始收红薯,等到立冬就不能收了。”在张老头粉丝老板张方明口中,一切时间都还是按照农历以及二十四节气计算的,因为这与他朝夕相伴的粉丝生产密切相关。

上午十时许,张家作坊的生产区已是蒸汽缭绕,七个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磨粉、洗粉、和面、锤面、捞丝、拉把,在这里很少有人说话,只有和面的呼哧声,捶打的咚咚声,柴火的噼啪声,捞起粉丝的滴水声。

当晶莹剔透的粉丝呈现在眼前时,笑容凝聚着汗水,丰收后的喜悦溢于言表。当然,捞出的粉丝还要经过冷冻和晾晒,最终成为可以售卖的商品。

而这所有的一切除了制作师傅娴熟的手艺,原料与阳光的作用也很重要。“我家做粉丝有四十年了,一直用‘胜利百号’品种红薯作为原料。这种红薯磨出的粉特别适合用来做粉丝,而红薯粉必须要经过自然晾晒。阳光、空气与红薯淀粉之间的奇妙反应是任何烘干机器都无法代替的。”张方明也曾尝试过用烘干机器代替阳光晾晒,想借此提高产量,结果生产出的粉丝大失水准,差点毁了自家品牌和销路。

“机械化生产出来的粉丝好看但不够筋道,工人手工捶打出来的粉丝对着阳光就能够看到里面有很多气泡,这样的粉丝就有弹性。”张生拿着一根粉丝告诉记者手工粉丝和机器生产出的粉丝的区别。29岁的张生是张方明的小儿子,他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粉丝已将近10年。“刚开始也曾出去找工作,但发现自己实在不适合那种生活,于是在家里帮忙做粉丝,挺好的。”

2015年,“张老头粉丝”获得了金安区首届旅游商品大赛优秀奖,这让张生看到了自家粉丝的新出路。“我们镇里有温泉、有皖西大裂谷,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知道我们家粉丝的人也越来越多,去年有景区的人专门到我家来预定粉丝,下一步我们准备跟景区联系,走原汁原味的土特产路线。”张生兴致勃勃地说。

“张店镇是远近闻名的景区大镇,去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约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6000万元。我们去年成功举办了桂花节、桃花节、消夏啤酒节等活动,‘旅游兴镇’是张店紧紧围绕的发展战略。”金安区张店镇宣传委员韩飞告诉记者。他说,像张老头粉丝这样具有浓厚地方乡土色彩的手工特产正是镇里重点打造的。

马上要过年了,张方明父子又将迎来一个丰收的年份,这里面有辛劳的汗水,也有父子俩默契的合作。年夜饭上,张家人也必然少不了要吃他们自己制作的粉丝。用张方明的话说,粉丝是老六安人年夜饭桌上的头盘菜。同样,春节也是中国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节日头牌。即便年夜饭的菜单年年重复,即便饭桌上大部分食物都可以由工业化流水线替代手工制作。但在万家灯火皆明的彼时彼刻,团圆、乡情,比任何东西都重要,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就像张生家粉丝作坊里锅灶中的火焰,从爷爷到父亲再到他们年轻的一代,变化却又延续。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