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养蜂老人的“酿蜜”专利

发布时间: 2015-12-24 16:53:48   |  来源: 六安新闻网   |   作者:王元军   |  责任编辑: 沈晔

 

从年轻时开始养蜂,到如今在家研究养蜂技术。今年79岁的舒城县高峰乡养蜂人胡焕明,把他的青春和激情都奉献给了小小的蜜蜂。不过,让胡焕明欣慰的是,他到目前发明制作的7项专利,给像他一样的养蜂人带来了技术上的便捷与指导。

79岁高龄,精神矍铄。在胡焕明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个养了一辈子蜜蜂的蜂农。山间村村通道路旁的小商店,售卖自产的蜂蜜、蜂王浆等蜂产品。小店后面的两间房屋,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卧室。胡焕明说:“别看我这条件简陋,这可是我申办的研究所的办公地点,近年来,我在这里研究出了7个专利。”

谈起养蜂,胡焕明告诉记者,他1959年合肥林校毕业,1962年从无为县林业局下放到高峰乡后,就和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过养蜂的他,农忙之余,开始慢慢研究上了养蜂这门技术。从书本上,写信给专家讨教,自己动手制作蜂箱……就这样,经过屡败屡战,渐渐地,他在当地因为养蜂而小有名气,到了1993年,终于成了当地有名的养蜂专业户。

“年轻的时候开始养蜂,由于没有经验,吃了不少苦头。”胡焕明说,1981年,是他养蜂事业最受打击的一年。当年他养了60箱约60万只蜜蜂,因蜜蜂误食打了农药的花粉,加之取蜜不及时蜜蜂中毒,导致出现大面积的死亡现象。当时胡焕明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多年养蜂的积蓄打了水漂。失败后的胡焕明并没有向困难低头,第二年,他筹措资金,重头再来。通过写信给农业部、国家及省级养蜂专家,讨教技术难题。通过订阅养蜂专业杂志,提高养蜂技术,一举突破许多养蜂难题。

胡焕明回忆这么多年养蜂的往事,给他的感觉就是,养蜂人很辛苦。因为要追赶花期,一年四季要带着蜜蜂全国各地跑,整日风餐露宿,晚上住在帐篷里,遇到突发性恶劣气候,蜜蜂有危险不说,人也有可能受到伤害。“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现在的养蜂技术落后,需要更好的技术,走现代化养蜂的道路。”从那时在外奔波时,他就萌生了利用专业机器,减少养蜂人工作量的念头。

最初搞发明的时候,并不顺利,胡焕明往往为一项专利,要制作数十套模型,在摸索中进行。“白天动手做模型,改进机器的问题。晚上,在台灯下阅读大量的专业资料。刚开始时,很多人觉得我是在做白日梦,都不相信我能搞发明。”胡焕明说,通过不断研究,2008年,他的“电动螺旋式取浆机”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此项专利技术,利用电动机械代替手工取浆,一次完成取浆、过滤、出汁的功能,工作效率大大提升,省工省时,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养蜂人能够增加收入,促进了养蜂事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的进程。

专利推广后,受到养蜂界的青睐。从那以后,胡焕明把自己的养蜂家当全部给了他的儿子,自己专职在家搞发明创造。2008年开始,他研究发明的诱导蜂王直产卵的王浆生产诱导器、抽卵法蜂王浆生产装置、蜜蜂自动化取蜜生产装置等7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获批,专利推广后,在证明了他养蜂技术的同时,也推动了后来的养蜂人利用专利加快养蜂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胡焕明的养蜂技术,在整个舒城县是首屈一指的。自1992年舒城县成立蜂业协会以来,他一直担任协会理事。整个县的养蜂人有什么技术难关,都愿意来向他求教。胡焕明遇到上门求教的养蜂人,深知他们的不易,每次都会毫无保留地和他们探讨并帮他们解决技术难题。

采访札记

79岁高龄的胡焕明,从事养蜂业一辈子,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年龄大了的他,仍然在发挥余热,在简陋的条件下,先后申请专利发明7件。从别人说他作为普通人不可能成功的质疑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破解种种技术上的难题,最终大有成就,不仅获得社会上的认可,还给后来的养蜂人提供了宝贵的生产器材和经验。老骥伏枥、老有所为,是对胡焕明老先生的真实写照。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