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应急管理师教你怎样识别“毒蘑菇”

发布时间: 2015-07-08 16:53:32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一到夏季,雨水丰富,山野间野蘑菇茂盛生长,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近期,在浙江省就发生了一起这样说的事件:一篮野生蘑菇,不仅撂倒温州永嘉一家六口,更令人痛心的是,目前已有两人因中毒不治而亡,其余四人至昨晚仍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情况不乐观。

事件:一筐野蘑菇撂倒一家6口

7月2日下午5点多,家住浙江永嘉县桥下镇昆阳社区吴山村的潘老伯一家,烧了一大碗野生蘑菇,重约一公斤。蘑菇是早上从家附近的山上摘来的。一家6人,都吃了这碗炒蘑菇。

第二天凌晨,6人先后表现出腹痛、呕吐等症状。他们来到当地诊所看病,但不见好转,后辗转永嘉县人民医院、解放军118医院,最后于7月5日晚上7点多,住进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据没吃蘑菇的家属黄女士介绍,这一家6人中,潘老伯和妻子都有70多岁了,另外还有潘老伯的大女儿(48岁)、小女儿(45岁)、儿子(54岁),以及外孙小潘(26岁)。

令人痛心的是,7月7日下午,79岁的潘老伯和他的妻子先后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目前,潘老伯的儿子情况也十分危险,医院已经给下发了病危通知书。

应急管理师:误食的是白毒鹅膏菌,50克即致命

据调查,这一家6人吃的是有剧毒的白毒鹅膏菌。在国外,白毒鹅膏菌还有个“死亡帽”的外号,可见其毒性之烈。

中急培(北京)应急技术中心应急管理师说:“白毒鹅膏菌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地上,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 。这类毒素中毒以潜伏期长为特点,毒素毒性强而且稳定。主要对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极为严重。患者多以肝功能衰竭致死。死亡率高达90%,甚至100%。人一旦误食,分量超过50克,病情就比较难控制了。”

如何识别白毒鹅膏菌

脚上穿靴子(蘑菇根部粗大)

腰上系裙子(蘑菇中部有明显不同)

头上戴帽子(有菌盖)

白毒鹅膏菌在夏天比较常见,在林地和田地都有分布,毒素分为毒肽和毒伞肽,毒素在体内的潜伏期长达24小时。潘老伯一家人在食用十几个小时后发病,应当与其食用量非常大有关系。

如何科学鉴别“毒蘑菇”

野生蘑菇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然而有些带毒蘑菇的外貌与可食用的蘑菇十分相似,若误食毒菇轻者腹痛、腹泻、呕吐,重者将危及生命。那么,如何鉴别有毒蘑菇呢?应急管理师为大家总结了5条,供大家阅读参考。

1、对照法:借助适合于当地使用的彩色蘑菇图册,逐一辨认当地食用菌或毒蘑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3、看形状:毒蘑菇一般比较黏滑,菌盖上常沾些杂物或生长一些像补丁状的斑块。菌柄上常有菌环(像穿了超短裙一样)。无毒蘑菇很少有菌环。

4、闻气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

5、观颜色:毒蘑多呈金黄、粉红、白、黑、绿。无毒蘑菇多为咖啡、淡紫或灰红色。

毒蘑菇中毒的5种类型及症状

胃肠型: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剧烈腹泻,严重者伴随消化道出血,继发脱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该类中毒死亡率低。例如毒粉褶菌。

神经精神型:主要症状为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呕吐、腹痛、腹泻、脉搏缓慢等,有的病人可能出现幻视、幻听等精神错乱症状,死亡率低。例如毒蝇伞。

溶血型:主要症状有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导致急性肾衰竭,死亡率一般不高。例如鹿花菌。

脏器损害性:主要症状为多脏器损害,此型中毒最严重,病情变化多端,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很高。例如褐鳞环柄菇。

光过敏性皮炎型:中毒时身体露出部分,如颜面出现肿胀、疼痛。

生活误区:民间流传银针验毒等方法并不靠谱

有种说法是毒蘑菇在烹饪时,放上大米、葱白、大蒜同煮,能使后者变色从而辨别出毒蘑菇,煮熟后的毒蘑菇,遇到银器往往变黑色。专家解释说:“这种检验办法不科学,大米、葱白、大蒜来验证毒蘑菇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银针验毒更不靠谱,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会生成黑色,但是菌毒素如毒伞肽,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也不会使银器变黑。因此,这种鉴别办法太过单一,是很危险的。”

另外,民间流传着虫食过的野生菌为无毒。专家表示:“昆虫与人类的生理构造与生化特性均不同,对菌类毒素的反应机制也不一样,不能认为昆虫能食用人就不会中毒。如竹荪上的菌盖有微臭,虫子喜欢吃,但人却不吃,许多剧毒的鹅膏菌成熟后同样有被虫啃食的痕迹,如豹斑毒伞常常会被蛞蝓啃食。”

薛旭霞

应急知识热线:4006-058-928

来源:应急中国网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