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武大假学生”不能全怪学校

发布时间: 2015-05-25 16:11:28   |  来源: 西部商报   |   作者:杨朝清   |  责任编辑: 君君

 

90后学生交15万元“就读”武汉大学4年,毕业时竟发现自己没有学籍。近日,当事学生张鹏(化名)回忆这4年经历,坦陈曾发现老师从不点我们6个人的名字。随后,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正式回应称:这是一起盗用武大名义进行的招生诈骗事件,将配合警方调查。

(5月24日《京华时报》)

笔者所工作的学校和武汉大学只有一街之隔,对“武大假学生”并非第一次耳闻。事实上,在武汉多所重点大学周边,都存在着类似的招生诈骗事件;笔者也曾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带领一位被虚假招生宣传蒙蔽的学生及其家长走访学校招生办公室、宿舍管理中心,避免了一位“假学生”的出现。

作为招生诈骗的受害者,张鹏及其家庭不仅承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还面临着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割裂。几年宝贵的青春时光过去了,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的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让张鹏一家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然而,“武大假学生”却不能将矛头全部指向学校,却忽视了自己的疏忽和过错。

作为昔日的高考失利者,张鹏原本“无缘”武大;只不过,在所谓“神通人士”的欺骗之下,缺乏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张鹏一家成为了“花钱上名校”的受益者,家里甚至还为此举办了酒席。试图利用制度“漏洞”的机会主义一旦成功,将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严重的破坏。换言之,张鹏一家追求的不是真正教育公平,而是要实现不合理的利益诉求。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和原子化、个体化的学生相比,学校通常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在“同情弱者”的舆论压力下,学校往往会承担超越法律义务的无限连带责任。在“武大假学生”事件中,武汉大学是否有工作人员存在着权力失范,还有待警方的调查;即使存在腐败现象,招生诈骗事件并非校方所为,不能进行以偏概全地“一刀切”。

武汉大学在2000年由四所大学合并组建,校园面积大、师生人数众多,学生宿舍也很分散,武大正规的统招研究生,也有居住在校外的。在社会流动迅速、异质性强的当下,武大在学生管理上难免会存在着“空子”,难免会存在边缘地带。在利益驱动下铤而走险的人们恰恰利用了这些“漏洞”,将“武大假学生”当成一门生意。

不论是当下一些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还是公共治理上存在盲区、让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力的规训与惩罚,抑或机会主义盛行、让高考失利者和坑蒙拐骗者形成了利益合谋,“武大假学生”并非个案,具有普遍的公共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将“板子”全部打在武大身上,却忽视不良社会心态和公共治理上的问题。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