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儿奉母”禁不起情绪化解读

发布时间: 2014-10-30 15:49:18   |  来源: 荆楚网   |   作者:邹雪妍   |  责任编辑: 君君

 

最近,安徽省六安市以“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街头公益广告,引发争议。(10月26日《新安晚报》)

一些网友把矛头直接对准“二十四孝”,称其有失偏颇、有悖伦理、有违正义,指责“埋儿奉母”广告凸显了价值观对接错乱,只讲“尊老”,漠视“爱幼”,既有悖科学,也毫无“正能量”,更涉嫌害命犯罪。引发的批斗不仅如此,好事者还联想到鲁迅《朝花夕拾》里写过一篇名为《二十四孝图》的文章,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公益广告为何会弄巧成拙?不妨先来看看“埋儿奉母”这个故事。故事说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这原来是一个带有悲喜剧性质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所想表达的,无非是“孝心能得好报”这样的理念。其实在“二十四孝”中,看似不是神话,但带有夸张、渲染性质的故事更有不少。比如有名的“卧冰求鲤”,化解河冰难道就没别的办法,非得解衣俯卧冰上?如果拿现代的标准和思维去苛责古人,古人的做法实在是荒唐可笑。一些论者称之为“愚孝”,便是如此。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六安市希望传承孝道,让更多市民了解古代传统文化也无可厚非。但六安市在制作“二十四孝”公益广告时,却未加甄别、处理,“原汁原味”端出来,精华和糟粕不分。正是这种不负责任,不动脑筋的懒汉做法,再经过网络传播使得好心却办了坏事。由于没有表现出这个故事原本的理念,看图说话式的直观解读顿时放大了现代思维和古代文化,现代法律和传统孝道的差异,再加上近年来一些人拿糟粕当噱头,拿古代人的标准去苛责现代人所引发的社会刺激,使得整件事更是当事人无心,旁观者有心挖掘。从这些解读声中,事件的恶劣程度可见一斑,甚至已远超出本身的事实侧面,上升到价值判断的标准。

笔者并无意为六安市平反,只是认为有几点值得深思。一是古人与现代人之间因为时代隔阂所导致的认知以及行为模式的差异,使得我们有着不同的衡量道德的标准。无论拿现代人的标准去苛责古人,还是以古人标准要求现代人都显得十分荒唐可笑。我们看待这些古代孝德传说,不能只纠结于外表和形式,而忽略其表达的精神本义,否则,“愚公移山”也会成为“愚勤”、“瞎忙”。二是“埋儿养母”的事件再次提醒政府到底该怎样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宣扬正能量。如果政府不回归理性继承,而是生吞活剥、照猫画虎不仅仅适得其反,也会伤及政府公信力。三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然而这种表达快意的随意宣泄使得每个公民在表达自己时变得焦躁和情绪化,每个公民都应该抛弃表面浅层式阅读,沉下心来,理性思考。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