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一刀切是语文教育的“偏科”

发布时间: 2014-08-27 13:37:25   |  来源: 长江日报   |   作者:王琦   |  责任编辑: 君君

 

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8月26日《新闻晨报》)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要进程,减负也是一直在提的教育问题。近年来,语文教材改革挥刀颇多,从删《鲁迅》、删《水浒》、删《背影》……每次的删减都引起了社会上的诸多争论。删应是有所节制,有所甄选的,此次将8首古诗全部“踢”出课本,让古诗被迫全面退出了语文教学市场,恐怕有失偏颇。

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精粹,抑扬顿挫,韵律优美,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汉语文化应用的典范,传承着中国民族文化和精神,古诗一刀切将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承切断,去了精髓,实为可惜。

鲁迅、萧红、朱自清等名家,作品中常会引经据典。而现在虽然作家“云集”,仅网络写手的出版量都能轻易打败鲁迅当年,但是经得起推敲的能有几部?中华文明几千年,诗词创作不计其数,留下来的也都是些经得起锤炼推敲的经典。

萧红祖父在其四、五岁时就教小萧红读诗,萧红称“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有些诗或许儿童不知其意,却影响不了他们的韵律审美能力。况且,小学一年级学生已经七岁,很多浅显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处处闻啼鸟”已经能够理解应用。

近年来,“国学热”温度不减,这种文化自信的递增必然有国富民强等多重原因所致,但历经新文化运动、“五四”等运动,彻底抛弃传统文化所造成的断层已让中国语言文字变得干瘪、枯竭。古诗词并不等于封建糟粕,相反,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在学好现代文化的同时,适度的学习自身文字中优良的内容,有何不妥?

语文课本的改动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化的发展,它的改动应该是慎之又慎的。但是要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让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并重,也是需要留住经典的身影,让传统与现代实现完美对接。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