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试点“子随母姓”:无论跟谁姓,家庭幸福最重要
发布时间: 2014-08-04 12:28:10 | 来源: 中安在线 | | 责任编辑: 君君
日前,长丰县试点倡导新生儿随母姓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一事引起了广泛热议:一些人认为政策会对男女性别失衡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也有不少人质疑这一政策的合理性。回归到现实中,在现在平等观念与自我意识都比较强烈的年轻人面前,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子随母姓”有何不可
“妻子都愿意为你忍受十月怀胎之苦,跟她姓又有什么关系呢。”谈及子女“跟谁姓”的争论,家住合肥经开区的曾先生如是说。
曾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兄弟三人,老婆丁女士则是独生女。“生孩子之前,岳父悄悄跟我商量了下,希望孩子姓‘丁’,我立即就答应了。”当时,曾先生的父母曾提出过异议,“我跟他们说,跟谁姓都是你们的孙女,再生一个跟我姓不就行了。”
听到儿子这么说,两位老人就不再说什么了。“现在我女儿上小学了,她自己也觉得姓‘丁’挺好,两笔就写完了。”曾先生说,在他看来,仅仅因为“跟谁姓”伤了夫妻感情,最终没了幸福,再好的姓名也没意义。
夫妻复合姓渐渐受欢迎
在合肥工作的柳女士也曾经因为儿子的姓氏和丈夫杨先生闹过矛盾,在争执半年多之后,双方各退一步,给儿子取名“杨柳思齐”。
对于这个结果,柳女士很是满意。“我父母只有我一个女儿,我和父母都特别希望孩子能跟自己姓。丈夫和公公婆婆都不同意,最终只能采用两个姓氏并用的办法。”柳女士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缓解“跟谁姓”分歧而引发的家庭矛盾,越来越多的家长在给孩子起名时采用了一种“变通”方式,即夫妻复合姓,同时包含父亲和母亲的姓氏:有的是复合姓,有的干脆将夫妻两人的姓直接变成孩子名字,如陈韩、方陆等;还有的是将夫妻两人姓拆开,中间再加一个字。
为争姓夫妻打官司离婚
小郑和小李家住合肥市蜀山区,1998年经人介绍相识,相恋三年后,两人于2001年5月步入了婚姻殿堂。
结婚后,小两口感情一直很好。不久,小李怀孕了,更是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欢乐。随着腹中的婴儿一天天长大,小两口开始商量给孩子取名。由于小李是独生女,父母一直希望能有个孩子继承香火。可小郑却认为自古以来孩子都随父姓,让孩子随母姓说不通,双方为此争执不休。
2005年,孩子出生了,小郑将女儿以郑姓登记入户。为此,夫妻间开始有了裂痕,生活中常常因女儿的姓氏发生争吵。今年初,小李将小郑起诉到蜀山区法院,要求离婚,希望法院将女儿判给自己,并改姓“李”。最终,法院驳回了小李的请求。
网友声音
网友九月的秋色:随父姓,随母姓,都可以,婚姻法早有规定,何须多此一举,奖励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网友王垚烽:随母姓奖现金是穷折腾。
网友沈林:“随父姓”这一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重男轻女”之风,“随母姓”的做法可以使父系姓氏传递在人们观念中的重要性有所淡化,有利于男女平等观念的推行。
回应
面对争议,长丰县人口计生委副主任龚存兵表示,长丰是“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性别平等项目”的一个试点县,奖励是一种引导措施和激励机制,作为政府来说,不会对新生儿随父姓还是随母姓进行任何干涉。“只是希望慢慢地淡化父姓意识,淡化传宗接代意识,推进性别平等。”
律师说法:“跟谁姓”法律上没障碍
“《婚姻法》中说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这对于每个人来说完全是自由的,并没有那么多的是非问题。”合肥华腾律师事务所主任胡海告诉记者,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确定子女的姓氏,应该由夫妻平等协商而定,并非由其中一人说了算。
胡海告诉记者,他曾经处理过一件“争姓氏”的案件。“一对夫妻离婚后,妻子带着儿子改嫁,生活中擅自将儿子的姓改成第二任丈夫的姓氏。”最终法院要求其将儿子的姓氏纠正过来,要么随父姓,要么随母姓,不能乱改。
胡海说,子女未成年时,其姓氏由父母协商决定,当其成年后,子女仍然可以选择随父姓还是随母姓,甚至还可以决定两个都不随,这在法律上也没有障碍。“《民法通则》中有明文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但在现实生活中,姓名的更改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当然也应该进行限制,因为一旦成为身份符号后,频繁更改会引发很多问题。”胡海说。
专家解读:“姓氏”其实只是种符号
“长丰‘随母姓’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总体来看还是观念之争。”省社科院一位吴姓教授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因独生子女家庭引出来的,“以前几乎没有争议过,除了上门女婿的孩子会随母亲姓外,一般家庭都会依照传统观念随父姓。”
吴教授告诉记者,姓氏在传承中,是必须依靠宗族、家族、族谱这些载体来进行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载体已经趋向于弱化,再加之法律层面对“跟谁姓”也有所调整,现在剩下的大概只有大家心中那点“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传统观念了。
“在我看来,姓氏其实只是一个符号。古时候,人们为了避祸、避讳,改姓的也大有人在,并没因此而缺少什么,更没有带来什么危机。”吴教授表示,选择何种“取姓”方式是人们自由,只要自己一家觉得合理就行,“如果因为争‘姓’而失去幸福,那就不值得了。”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