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大学生暑期实践队有点不一样
发布时间: 2014-07-29 11:24:39 | 来源: 海外网 | | 责任编辑: 君君
洪圆玮 袁枫 李金见/文 王美松摄
——3200份调研问卷探求百姓幸福路
如何避免实践成为大学生拿来作秀的形式主义?如何将象牙塔的人文精神与政府决策、群众需要结合?回馈社会,助力政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号召下,大学生实践同样要走群众路线。
这个暑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暑期实践队的学生走进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在黄岩区委党校教师的带领下,将区委党校的区情研究特长、资源优势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优势紧密结合,从“群众路线”、“五水共治”、“文化礼堂”、“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政府大举措着手开展调研,以独特的眼光和方式探访群众幸福之路,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政府的新青年调研之路。4个课题,5种维度,21个村镇,32场访谈,3200份调查问卷——大学生暑期实践,一支队伍并行四个调研课题并不多见,每个课题都以推进民生建设为落脚点更是少见。
深入群众,直面百姓疑惑
大学生深入群众调研,不为上下级关系所困扰,没有个人利益纠葛,体察更为深切,与群众联系更为密切。有问题,不回避,“一竿子插到底”。 7月19日下午,黄岩区北城街道浦西村,“五水共治”小组中的4名成员在街边向居民和路人发放调查问卷,具体了解当地水治理情况,搜集民众对五水治理的建议与意见,这是“五水共治”小组第12次走上街头,探访民意。在调研中,有些居民表示只听过”五水共治”这一口号,至于“五水”怎么治?在“五水共治”中居民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则很少有人能完全说清。同样的,一些村民把“群众路线”与驻村干部联系的密切程度画上等号,将党员开会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画上等号,对于“四风”建设等话题只能表现出茫然,村民们一些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政策的有效推行。
“我们文化程度都不高的,有些宣传单发下来看不懂。”“田里活要紧,这个和我们关系也不大。”百姓听不懂、不愿听、没空管成了政策落实于民,百姓正确看待政策的障碍。在调研过程中,大学生们拿着宣传单慢慢地和村民解释什么是“五水共治”什么是“群众路线”,使得调研活动也成了宣传党和政府政策的平台。只有多一些信任和沟通,多一些渠道和措施,才能让政府的措施从“高楼大厦”走入“民间里巷”。
研有所长,党校引领,高校助力政府
大学生往往比较单纯,思考问题比较简单冲动,但在正确的引领下,能将大学生的热情转换为政府所需,同时培育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党校这个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带领下,高校学子投身社会调研,能够将专业知识素养融入实践,助力政府决策。
一方面,高校调研队伍拥有人力资源优势,利用高校暑期实践队人数多的优势弥补基层党校调研人手缺乏的劣势,走进基层,倾听百姓的心声,形成发动与组织民众建言献策的新方式、新方法。发放问卷不只是“问”,也要“答”,传播民众不知道的,解释民众不理解的,让政府的措施从“高楼大厦”走入“民间里巷”。而对政府人物访谈的过程,于调研队,是获取信息和资料;于政府相关人员,是直接面对疑问,在回答和反思的过程中获取新思路。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在基层党校教师的引领下,确定研究方向、对象、手段,联系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实地调研,把关调研成效,将最终成果组稿,助力基层政府政策的深入开展和改进。通过实地考察中的访、问、谈,找到现行措施的不足与短板;通过总结分析中的析、研、思,给出意见和建议。
大学生调研走出校园象牙塔,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体察民情,深入思考,弥补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感知、认识存在的缺陷,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政府,助力民生建设。就像群众路线调研小组一位成员所说:“以前在学校,很多事情想当然了,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亲眼看,亲耳听,了解了群众的想法,也了解了政府的政策和困境,比照以前的纯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反思。”
(责编:周华、王越)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