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喜“过期肉”事件暴露“中央厨房”监管漏洞

发布时间: 2014-07-23 12:45:17   |  来源: 今日早报   |   作者:祝瑶   |  责任编辑: 沈晔

 

日前,媒体披露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福喜)的食品生产过程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在国内外市场、产业等层面引发连锁反应,目前此事影响持续发酵。

21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肯德基母公司百胜集团以及麦当劳股价双双走低,跌幅超过大盘。截至当天美股收盘,百胜集团股价下挫4.25%,市值一夜蒸发近15亿美元,麦当劳则收跌1.45%。

除麦当劳、肯德基等直接受到牵连的公司外,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与上海福喜相关的A股上市公司或许也会被“拖下水”。

目前,上海福喜公司已被查封,但按以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福喜“过期肉”事件也许很快就“往事悠悠”,随着时间“翻篇儿”。但对不少消费者来说,由此事件引发的公众质疑才刚刚开始——如此屡禁不绝的食品安全问题,究竟该如何监管?

“并非某个人的行为,

而是公司有组织的安排”

据新华社报道,上海市食药监局昨日表示,初步调查表明,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涉嫌有组织实施违法生产经营食品行为,并查实了5批次问题产品,涉及麦乐鸡、迷你小牛排、烟熏风味肉饼、猪肉饼,共5108箱。食药监局还通报,已紧急约谈22家下游食品流通和快餐连锁企业。初步查明,麦当劳、必胜客、汉堡王、棒约翰、德克士、7-11等连锁企业及中外运普菲斯冷冻仓储有限公司、上海昌优食品销售有限公司、上海真兴食品销售有限公司普陀分公司等9家企业使用了福喜公司的产品,目前已封存相关产品总计约100吨。

21日晚间,处于舆论漩涡的福喜集团发布声明称,已经成立调查小组,管理层相信,“本次事件是一起个体事件,集团愿为整个事件承担全部责任。”

对此,上海市食药监局副局长顾振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发现公司的一些违法行为,并非某个人的行为,而是公司有组织的一个安排,所以我们初步暂定这么一个结论。对于这些所谓的过期食品的处置,公司有一套相应的制度,有相应的记录,但所谓的制度也好、记录也好,都是与我们国家法律法规相违背的。”

上海福喜质量部经理在被约谈时也曾明确表示,对于过期原料的使用,公司多年来的政策一贯如此,且“问题操作”由高层指使,并称至少需厂长以上的管理层同意才能实施。

在这起“过期肉类”丑闻中,福喜集团又是如何“承担全部责任”的呢?上海食药监局表示,截至22日16时,仍然没有收到来自公司内部调查组的调查报告,或者公司对这些质疑的结论和意见。

“为了最大程度谋取暴利,将不合格的产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表示,涉案人员操作起来驾轻就熟,这绝非是一种偶然或者个体的行为,一经查实应严惩重处。

消息

暴露“中央厨房”监管漏洞

将大量过期半个月的鸡皮、鸡胸肉等原料,碾碎再加工;而发绿、发臭的冷冻小牛排已过期一年,再加工……在一所被授予食品安全奖项的封闭式现代化工厂面前,身在一墙之外的消费者几乎对“内部操作”一无所知。

跟随暗访记者的镜头,我们发现,上海福喜的日常生产数据被随意篡改,若非暗访,外界很难知道如此大型的食品公司内部的真实情况。在非正常拍摄的镜头面前,上海福喜的员工也是直言不讳:“检查的时候,那一天才是真正的生产。”

虽然上海福喜已被查封,但事件引发的质疑才刚刚开始,“餐饮巨头”们究竟是否知情,监管是否失职?有组织的行为源头究竟在哪里?违法行为持续了多长时间?这些问题有待监管部门进一步调查。

对此,麦当劳和百胜相关人士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表示对供应商有不定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取消合作。

而在业内看来,目前的调查还无法证明,麦当劳、百胜集团等全球知名餐饮巨头们是否知晓食品工厂内发生的这些行为。但有一点可以证明,这些违法行为绕开了很多看似严格的监管体系,确实是制度上的失守。

在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业内人士看来,具有一定规模的食品企业,对原材料进行粗加工,制成半成品向其他餐饮企业供货,相当于一个“中央厨房”。然而,多数消费者只能看到食物上桌时的令人馋涎欲滴的形态,但对于原料本身、加工工艺、质量控制等实情却无从得知。

“未来,食品生产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集中供货模式只会越来越普及。如何有效监管,这对监管部门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业内人士指出。

信息不对称引发“取证艰难”

对于一次次挑战公众底线的“舌尖安全”,同样遭遇过供货商风波的一位餐饮业业内人士,在电话中的语气充满了无奈。

在他看来,“自律”这两个字重若千金。“一般说来,供货商的原材料入厂前,需要提供食检报告和相应的票证。企业还会派专人设立食品抽检,但有时候还是防不胜防。”

今年“3·15”曝光的杭州广琪“毒面粉”风波,根据调查,公司的隐蔽性做得非常好,为了逃过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管,他们把制造原材料的地方藏在余杭区一隐蔽的地方,仓库在下城区,注册地却是在江干区。

据媒体报道,为了逃过质量监管部门的监管,上海福喜造假手法隐秘,甚至为逃避监管制作两本台账。“如果在没有内部爆料的情况下,日常监管很难发现,固定证据非常难。”

早前一位监管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有些例行巡查,“光凭肉眼是发现不了涂改保质期等问题的”、“辖区范围只有11个工作人员,却要管理4000多家有‘经济户口’的企业,确实‘压力很大’”。

然而,有业内人士提出意见,问题的根本还是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隐蔽性、多样性使得监管行为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较为滞后,突出表现为违法信息“知晓难”和“调查难”。

从另一角度考虑,虽然企业造假通常都是隐秘的,面对“取证艰难”,监管部门应思考日常抽查等工作机制的有效性。

违法成本太低,洋品牌丑闻频出

“对整条生产链来说,食品企业已经排在了生产者和经销商的后面。想要跳过这两个环节,有的企业甚至不惜‘垂直管理’。”事实上,“广琪事件”一出,一家在杭城约有40多家门店的烘焙企业,其相关负责人就大倒苦水,并透露一个在他看来最简单实际的解决办法——“找源头”。“哪怕增加运输成本,也尽可能选择直接向一级供货商或是生产商进货。”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上海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专家组成员沈建华说,在国外如果发现类似事件,企业会彻底完蛋,永无再生之日,不仅被罚得倾家荡产,也会遭到合作伙伴的抛弃。而在中国,企业违规后可能“借尸还魂”,用亲戚的名字重新注册一个公司,照样重操旧业,“因此制度上需补好缺口,避免企业违规卷土重来。”

近年来,众多重量级的“洋品牌”食品企业在中国丑闻频出。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春泉认为,中国现行法律法规设定的违法成本低,是国际品牌屡次“犯险”的主因。上海一位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则表示,在现行的食品安全分类监管体制下,在往年的监管中被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等级低的大型企业,监管抽查的力度不如小作坊来得密集,这也给了历史记录良好的上海福喜漏网之机。

因此,还有业内人士建议不妨重新修订相关办法,大幅提高食品安全举报奖励,用市场的力量去监督市场。“如果配合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对违法企业施以重罚,奖罚分明之下,说不定能为治理食品安全乱象提供不同的参考。”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