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连线评论员:用特色小镇提升发展品质
对话人:
何鼎鼎 本报评论员
张永贵 浙江日报评论员
何鼎鼎:“特色小镇”在浙江绝对是个热词。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浙江数量排第一;浙江自己也推出了两批共79个特色小镇。稍作了解不难发现,“聚集”“特色”其实一直是浙江的符号,30多年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显著;300多家上市企业,是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可以说,“特色”的骨架一直在那。从战略意义上讲,特色小镇“特”在哪儿?
张永贵: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是浙江发展特色小镇的最大初心。传统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竞争力在下降,特色小镇正是要为此破题,让“浙江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爬升,破解供给不足的问题,培育未来发展的新动能,也让产业、环境、文化、政务等方面形成完整的生态圈,同时,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强化生活功能配套,成为开放共享的新型众创空间。
何鼎鼎:仔细看,国家层面和浙江的特色小镇还是略有差别。前者是镇,后者其实不是镇,而是严格限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区域。不过,定义或许有差别,核心还是相同的:必须突出“特色”。
张永贵:特色是小镇的DNA,关键是要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在浙江看来,既然要发展特色小镇,就要追求“特而强”,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要落实“聚而合”,拒绝大拼盘,围绕文化内核融合发展,让人眼前一亮;也要强调“精而美”,实现一镇一风格,打造出“高颜值”;此外还要“活而新”,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主要是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何鼎鼎:也就是说,没有好的产业发展,小镇就会是空心的。
张永贵:没错。排在首位的是产业。没有产业架梁立柱,发展特色小镇无异于缘木求鱼、敲冰求火。特色小镇的产业必须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比如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这也是浙江未来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惟其如此,特色小镇才能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新引擎,成为提高发展质量的新样板,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舞台,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载体。
何鼎鼎:特色小镇从提出之初,就有一张“负面清单”,其中最关键的是:特色小镇不应按着“复制键”出来。它不是换招牌,不是生硬规划的结果,而是有引导的孕育。一旦政府大包大揽、盲目造镇,不仅会出现资源浪费,更会产生巨大寻租空间,善意也会结出恶果。
张永贵:是啊,蛋糕摆在眼前,总是有人巴望着咬上一口。好在,不是谁想咬就能咬。浙江创建特色小镇,有一套严密完整的评估体系。比如“宽进严定”,坚持“严格条件、择优选择”;不定指标,成熟一批公布一批,杜绝“穿新鞋走老路”;也拒绝面上平衡,浙江11个地市,并非每个地区都有;不分领域,主要是看小镇的软硬实力,只要能成为一个行业的佼佼者就有希望。
何鼎鼎:特色小镇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综合体。发展小镇,产业、资金不可或缺,但最关键的还是“人”。如果说杭州的山南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的崛起因区位优势更容易吸引人才,那么初始条件差一些的地方会不会有发展困境?
张永贵:事在人为。以梦想小镇为例,刚开始也没那么多人,为了“筑巢引凤”,政府实施定制服务和贴心管理,建青年创业社区,吸引了一大批泛大学生群体。现在,有梦想、有激情、有创意,但无资本、无经验、无支撑的年轻创业者不少,真正有心为他们搭平台,提供令人向往的优美风景、宜居环境和创业氛围,又何愁人家不来?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在特色小镇工作与生活,一定是让人羡慕的生存状态。
《 人民日报 》(2016年11月28日 05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