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一张中国制造的国际名片

发布时间: 2017-06-30 10:02:51 |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曹洋

 

全球经济低迷,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包括美国这样稳居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国度,同样都在寻求中国方案的解决之道。世界羡慕中国的,已经不是产品,不是资本,更是中国企业家令人惊叹的创新精神与竞争样本。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就是世界经济学人、企业、研究机构、包括各路政客,纷纷研究中国经济强势发展的一个窗口,一道风景。

“剩者为王”

如果说张瑞敏的名字在上世纪末的1998年,出现在英国《金融时报》“全球三十位最爱尊敬企业家”名单中的第26位,到2003年美国《财富》将这个名字排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二十五位商界领袖”中的第19位,在当时是“一股清流”的话,那么今天,张瑞敏与阿里巴巴的马云等风云人物,已经是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理念引领化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今天在底特律为3000多美国中小企业主“布道”中国创新的马云,曾经领着湖畔大学的学员到海尔“拜师”。那时候,海尔刚完成了对GEA的整合。张瑞敏向晚辈们说了这么一番话:“我们兼并GE家电,GE是百年老公司,但海尔来之后一定要改变。GEA现在与我们合到一起就是一条原则,你能不能和界限游戏。原来百年,你基本上在界限内游戏,那你现在就是要创新,就是要改变。”

“剩者为王”。这就是一个中国企业家对于企业生存与众不同的诠释。张瑞敏和他的青岛海尔,就是这么在不断创新、不断自我颠覆的改变中走过来的。1985年,张瑞敏指着仓库里76台“次品”冰箱问员工,大家说应该怎么处理?员工们心想干脆作为福利便宜一点卖给职工算了。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7600台这样的不合格冰箱”。于是,便有了张瑞敏抡起锤子亲手砸毁第一台冰箱、剩下的75台谁生产的由谁来砸的传世佳话。

 

而今事过境迁,张瑞敏当年砸冰箱的这把锤子,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国家文物,编号“国博收藏092号”。国博收藏的,是中国企业涅槃重生的一段珍贵历史记忆,是中国企业家告别山寨、创造奇迹的一段艰难抉择的起步路径。然而今天,也有企业家不以为然,在说自己的企业因为经营出了问题,为了保障业主的利益,用10个亿回购时表示:“我们可比海尔当年砸冰箱伟大多了,砸20台冰箱才几个钱,我们砸商铺赔了10亿多!”

这段话刷屏网络、并被理性的网友纷纷嘲笑此砸与彼砸不可比拟时,张瑞敏本人并未回应。张瑞敏有自己的存在感表达方式,他的名字更多的出现在代表中国企业创新精神的主题中,出现在代表中国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国际媒体上,出现在类似于斯坦福商学院这样的讲坛上,而不是出现在网络的口水之中。

“剩者为王”,这句话,是国家领导人去海尔,问起“金融危机你们什么目标”时,张瑞敏如此表述的。张瑞敏事后解释说,剩者为王,你能剩下的话就一定赢了。要剩下就不这么简单了,不是充分低水平的剩下,而一定要提高。“我个人的体会,我在企业里干了30多年,我觉得作为企业领导人最难的是要不断地战胜自己。因为你不是神仙,不可能主观的判断总是会适应客观规律,所以就很难了。因此不能够自以为是,要永远自以为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挑战自己。”

好一个“自以为非”!这正是张瑞敏从不津津乐道自己过去、不满足海尔今天再创的奇迹与辉煌、更不把身家与财富视作成功的动力所在,责任所在。中国的经济要发展,中华民族要腾飞,中国的企业家必须担当中流砥柱的责任。这是张瑞敏非常清醒的认知,也是他在创新这条道上不停奔跑的使命所在。当“转型升级”“换档加速”这些热词最近几年才成为政府、社会、企业最热话题的时候,张瑞敏和他的海尔早就先知先觉、撸起袖子干得热火朝天了。海尔上世纪就把产品成批量杀进全球市场,十多年前就在美国投资建厂。2014年9月,“一带一路”概念首次出现、并且全世界引起关注,人们忽然发现,早在16年前,海尔就在“一带一路”沿线提前布局。2015年,“互联网+”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时候,人们蓦然惊觉,海尔早在2013年就进入互联网化转型了,到2014年已经完成推进互联网化改革了。别人还在找路、找风口在哪儿,张瑞敏和他的海尔,已经弯道超了车,并且完成换档,步入了加速发展的下一个轨道。

先见之明

张瑞敏的“先见之明”,正是在于别人在包装企业形象的时候,他在打造创新的高质量产品。别人要么忙着点钱、陶醉今天的收益,要么在焦虑着怎么“抱团取暖”“过冬”的时候,他在把自己命运与海尔的命运、与中国企业担当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必须靠创新产品、创新管理模式来突破墙壁的境地。张瑞敏说,“凡墙都是门。只要创新,所有竖在你面前的墙都可以通过去。如果不创新的话,在你跟前的一堵门也过不去。”

张瑞敏和他的海尔把一道道墙,当成了挑战与机会并存的创新之门。而2005年,是张瑞敏彻底摸到企业转型升级“命门”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可以视作海尔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中从容跨越、转型升级、成为“剩者”之王的分水岭。

2005年之前,张瑞敏着重构建的是海尔的质量体系、市场拓展态势,是把源于日本、美国的“以人为本”生产和管理模式运用到极致。但是今天被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授予“传奇领袖奖”的张瑞敏,最令人傲娇的已经远远不是上世纪被哈佛写进案例的“企业文化激活休克鱼”,也不是张瑞敏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坛的企业经历,而是今天早已被全世界企业家广为讨论和沿袭、被教科书广为解读与传播的“人单合一”模式。这正是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新常态中,提供给企业生存最有价值的“中国方案”之一。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是张瑞敏于2005年9月提出来的,除了产品质量与服务机制,当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针对互联网模式的挑战。而众所周知的是,那时候,很多传统制造业、包括零售商,都对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不以为然。也正因此,马云领着湖畔大学的学员去海尔“拜师”时感慨说,我每次跟张首席的交流,看他的一些思想,对我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今天在中国企业界,有这么大规模,32年的风风雨雨,有这么大勇气去变革,其实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

马云所说的经典案例,精髓之所在便是张瑞敏12年来打造的“人单合一”。如果说当年砸冰箱时,很多员工一边砸一边心疼得流泪,还不能真正领悟张瑞敏在冰箱供不应求时居然用这样的方式将质量意识植入员工骨髓深处的用意,那么今天,张瑞敏10多年来对“人单合一”的坚持与创新,则让站在引领全球企业管理模式制高点上的海尔人,切身感受到了“剩者为王”的王者之气,感受到了中国企业向世界输出创新精神与发展理念的情怀与荣耀。

创新精神

张瑞敏今天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中,人就是员工,单却不只是狭义上的定单,而是用户价值。合一是指员工的价值实现与所创造的用户价值合一。每个员工都应直接面对用户,可以给用户创造价值,也可以从这个价值上得到新的价值。而围绕这个模式最核心的就是,企业即人,人即企业。每个创业者都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企业。今天的海尔打造的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个人都可以出来创业,这样原来的组织就被颠覆掉了。

这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前无古人的创新模式。这是果敢而又如履薄冰般的颠覆。海尔30多年的发展与创新,张瑞敏依然用如履薄冰四个字来形象自己一路走过来的心态。如履薄冰,是对每一个今天与未来的敬畏,是对历史的负责,是对创新的责任担当与时刻掂量。今天的企业们经常说起一句话,不创新等死,创新是找死。他们中一部分人更迷恋资本运作、圈地起价。而张瑞敏对于创新的表述是,我们可以自我颠覆,但颠覆不好就颠倒。如果你现在表现得很好,千万不要骄傲自满,你不过是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而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不变的只有时间自己。如果无法跟上变化的脚步,那么你很快就会被淘汰。

这就是中国企业家最大的格局。眼里看的不是钱,不是今天赚了多少,不是今天被财富榜排在第几位,而是把情怀顶在最前面,把责任扛在最上面,把精神写在最高处,把中国企业生存的命运与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实现富强的梦想紧紧连在一起,给世界贡献,让世界瞩目。

今天世界经济,单靠钱是提振不起来的。钱能解决的事,往往都不是大事。全球经济需要注入的是全球化情怀,注入解决阻碍人类发展的社会问题的勇气与精神,责任与情怀。张瑞敏能够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国际品牌形象而为世界所瞩目,正是因为他的身上具有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提振经济的能量。

比尔•盖茨有一句著名的“微软破产论”,他总是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的公司离破产只差18个月”。事实上,盖茨和他的员工在这句话的激励下,用短短20年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企业。张瑞敏更“狠”,他告诫员工,“海尔离倒闭只有一天”。这句话是告诫员工的,实际上是张瑞敏用来告诫自己的。他用这句话逼着自己不断地创新,不停地把一堵堵墙当成创新突破之门,与海尔人一起把中国的产品输出到世界各地,把中国从容迎对经济新常态的智慧贡献给全世界的创业者,使得海尔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制造代言品牌,而张瑞敏也成为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标志性人物。

张瑞敏经常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说,追逐私利的人,往往会烧掉大家的房子来煮自己的鸡蛋。张瑞敏是燃烧着一个中国企业家的智慧,为世界煮着一锅接着一锅新鲜诱人的“金蛋”。已在管理模式创新取得卓越成绩的张瑞敏,把2017年当成“人单合一”全球化的元年,继续带领海尔人奔跑在中国制造与全球市场质量口碑的最高峰,继续在为问鼎中国制造的国际化最高水平殚精竭虑,继续在为创新全球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贡献智慧……张瑞敏打造的远远不只是海尔产品的金字招牌,更打造的是中国制造与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品质。这便是,爱国情怀与全球胸怀浑然一体的中国特质。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