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侵袭大学校园:门槛低有玄机 说低息实高利

发布时间: 2016-07-22 10:05:17 |来源: 北京晚报 | |责任编辑: 曹洋

 

一些校园贷沦为高利贷

2009年银监会下发通知,分年龄段叫停银行向学生发放信用卡的业务,不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以此为防止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背上沉重债务。此后,传统银行信用卡部门很难进入大学生金融借贷市场。

而就在大学生信用卡退出校园后,互联网金融开始抢占这块“蛋糕”。在许多高校中,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贷款的广告铺天盖地地出现。

北京晚报记者以学生身份,与一名贷款销售经理取得联系,对方称可以提供的贷款额度是1000元至30000元,分期为12期,可以延长至18期。利息需要看借款人为本科还是专科,同时需要看是什么类型的大学。每月利息在4至8个点。如果逾期,每天要收取还款金额的0.5%作为滞纳金。销售经理表示,在北京的很多大学中,都有该公司的业务。

多家借贷平台都声称公司设在北京或在北京有分公司,但是均无法提供办公地点。“我们在北京已经做了一年多了,成功贷出了很多业务。” 一名互联网公司贷款平台销售经理说,该公司向大学生借贷的金额不超过5000元,时间为半年至一年。还款按照每月的本金分期与利息加在一起,利息按贷款额度和时间不同也有区别。“大学生的信用还比较好,还款也比较及时。不还款的情况出现得比较少。”

记者以购买一部苹果手机需要分期贷款,向5家互联网贷款平台进行询问,还款期为12期,其中年利率最高的一家贷款平台利率达到了26%,最低的利率也在14%。

一家贷款平台销售经理表示,在高校中,有学生兼职作为业务拓展人与催债者的角色。负责发放广告,向办理贷款的大学生解答问题;在出现未还款情况下,还要进行催债的工作。也有一些贷款平台的利息被称为服务费,许多大学生并不知道,实际上这种校园贷便是成本非常高的贷款,年息会达到30%。

不良借贷平台“挖坑”

在大学生信用贷款繁华背后,风险与隐忧也在凸显。

北京京禧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洋认为,在互联网金融进入校园后,一些不良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也给大学生挖了一些坑。一些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隐瞒或模糊实际资费标准及逾期滞纳金、违约金等条款。贷款门槛低,同时声称低息的贷款,但是在计算方式上却暗藏玄机,导致不少校园贷的年息高达20%以上。“绝大多数依靠父母支持的大学生,一旦出现了还款问题,催收还款的时候,一些手段会让大学生压力非常大,最终导致压力过大出现消失甚至自杀的情况。”

一名互联网贷款平台工作人员称,大学生数量庞大,每年都会有新生加入。目前的大学生消费观中对于一些品牌商品,尤其是电子产品有攀比的心理。“贷款的数额不高,又是大学生,都跑不了,就算学生没有还款能力了,还能找到家长,从放款的安全性上来说是很高的。”

刘洋表示,对于互联网借贷平台业务,应严格资格审核,清除不良平台。同时,应明确出借贷平台利率、逾期后果等信息。对于向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大学生实施较为大额的借贷,借贷平台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避免高利贷、诱导贷款以及提高授信额度而导致学生陷入“连环贷”陷阱。相关部门对校园消费金融态度不明确,在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类似金融机构打着金融创新等名号的校园贷甚至高利贷变得毫无阻碍。“作为成年人,大学生也应该量力消费。不要因为攀比等心态,而导致出现了超前透支消费,最终成为一些不良借贷平台的猎物。”


     1   2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