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浙商“营”在格尔木:为当地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发布时间: 2018-01-16 10:22: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李莎莎 孙睿 |责任编辑: 沈晔

 

两千浙商“营”在格尔木:为当地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图为85后第二代浙商陈华锋(右一)带领工作人员检查仓库储备物资情况。 李莎莎 摄

从矿山企业,到餐饮小店,从房地产开发到零售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浙江籍商人,投资在格尔木、创业在格尔木、生活在格尔木,他们为这座西部小城带来了沿海城市超前的发展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为格尔木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昆仑山脚下,柴达木盆地南缘。60多年前因青藏公路的修筑而兴起,现已发展为青藏甘新四省(区)的交通枢纽节点,是稳藏固疆的战略支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节点的开放前沿和出入口,也是青海省“西融两廊、东联一带”向西开放的重点地区。

图为第一代格尔木浙商金景尧(右一)向顾客顾讲解大理石材选用方法。 李莎莎摄

图为第一代格尔木浙商金景尧(右一)向顾客顾讲解大理石材选用方法。 李莎莎摄

说起在格尔木创业的第一代浙商,不得不提格尔木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金景尧,1982年来到格尔木,从泥瓦匠到包工头,从开采盐田再到开采矿山,摸爬滚打的36年,让金景尧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我是从82年来格尔木的,格尔木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有感情了,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在格尔木发展,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我们第二故乡多作贡献。”简短的话语道不尽对格尔木发展的无限期待,也诉说着对格尔木的深厚情谊。36年了过去了,虽然还是操着一口浙江话,但金景尧骨子里已经把格尔木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为之奋斗、努力。为人低调、谦逊的他现在转战矿石生产经营,解决了当地两百多员工的就业问题。目前,他的许多产品已经打入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一线城市。

2007年,初到格尔木创业的李忠祥对在格尔木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带着资金、憧憬的他筹备成立了一家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几经努力,企业从年产5万吨铁金粉到现在的年产35万吨铁金粉,十多年的时间,从只有几十名员工壮大至如今的500名员工的大企业。“格尔木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城市,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作为地方企业,我们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几年后,我们也可能会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进行一些尝试,或者合作。”李忠祥说,十年来,在带动当地就业的同时,公司还时刻关心关注着贫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每年都会拿出6万元,给乌图美仁乡小灶火牧业社,用于改善村社的基础设施,同时,还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每年拿出固定的资金开展扶贫济困,为格尔木农牧区发展、农牧民致富贡献一份力量。

除了矿山开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也为浙商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二代浙商陈华锋是一个85后小伙子,2011年从宁波大学辞职来格经商,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将家族的生意逐步扩大,7年时间,陈华锋的产业涉及商贸、采矿设备销售及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看似不起眼的小店面,实则“内涵丰富”。“作为在格尔木创业的第二代浙商,从2011年来到格尔木,就喜欢上了这个高原明珠,它为我们广大浙商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广大浙商通过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能够为格尔木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陈华锋说。

像这样的浙商,在格尔木还有很多,无论年长还是年轻,他们怀揣着梦想,凭借着一股子韧劲,在格尔木这片开发的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据统计,目前共有2000多名商人在格尔木经商,涵盖商贸、化工、物流、检出建材、酒店、房地产、电子商务、种植养殖、文化传媒等多个行业,带动当地就业近5000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发展,2012年格尔木市浙江商会正式成立,通过商会搭建的平台,更加快捷、通畅、准确地获取项目信息、交流管理经验、实现人才技术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紧密。五年来,商会各企业在格尔木总投资达5亿元。多领域项目的落地实施,有效推动了商会各会员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实现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在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广大浙江籍商人努力争做义利并重、富而思报的践行者,积极宣传推介格尔木,大力引进项目和资金,助力各类公益事业,主动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脱贫攻坚等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帮扶贫困家庭8户,25人,帮助解决就业3人。通过就业扶贫、资金扶贫等方式落实资金14.6万元。同时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感恩一路有你”、“关注孤寡老人”、“助残日”、“关爱留守儿童”、“百企联百村”等一系列公益活动,据统计,格尔木市浙江商会先后投入资金近150万元,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和欢迎。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