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发展 江苏重塑经济地理版图

发布时间: 2017-08-17 11:11: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 陈孟统 刘树彪 崔佳明 |责任编辑: 沈晔

 

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发展江苏重塑经济地理版图

图为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 崔佳明 摄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具综合优势与发展潜力的资源带、产业带、经济带之一,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2016年9月,中国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今年江苏作出了集沿线区域生产力布局与区域板块功能布局于一体的“1+3”区域发展战略新部署。其中:“1”是指扬子江城市群;“3”是指“一带两区”,即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和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

过去一条长江把江苏划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今天,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发展,江苏重塑经济地理版图。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当经济发展进入要素分工的新阶段,就要打破三大区域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将沿江八市从各自发展、联系松散的“一群城市”培育成融合共生、互动共荣的城市群落。在“1+3”区域发展“新蓝图”中,由沿江八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和南通)组成的扬子江城市群,承载着更高水平提升区域发展质量、更广范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时代使命。

图为成长春说,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走协调性均衡发展之路。 崔佳明摄

图为成长春说,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走协调性均衡发展之路。 崔佳明摄

江苏为何重塑经济地理版图?成长春说,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发展的梯度差异仍然较大,苏南地区作为全省发展的先行区,主要承接上海辐射,对苏中、苏北地区辐射效应有限。苏中与苏南虽然近年来融合步伐加快,但要素流通仍然不足,城市协调仍然不足,苏北受苏南辐射作用更弱。

在经济新常态下,江苏作为沿江的产业经济大省,亟需在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率先作出引领与示范。成长春称,江苏打造扬子江城市群,呼应了这种发展的客观要求,使苏南苏中进一步融合起来,沿江城市实现一体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增长核,更好辐射、带动和支撑包括苏北腹地在内的其他区域发展。同时,也是为长江经济带跨江融合提供示范。官方资料显示,2016年,扬子江城市群八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是中国经济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更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阵地。

目前,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仍存在区域间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江苏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共生、绿色创新”为原则规划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并在都市圈内试点建设各领域的信息共享系统,实现都市圈内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和居住保障的同城化。

对于江苏如何推进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成长春认为,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走协调性均衡发展之路。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加速城市群绿色生态发展;扩散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影响,加速城市群转型创新发展;鼓励沿江各市展开互补分工与合作,加速城市群节约集约发展;落实高水平“双向开放”发展战略,加速城市群开放融合发展。

扬子江城市群未来应着力打造“三个世界级”。成长春说,一是“世界级产业集群”,主动对接国家三部委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总体部署,围绕江苏“一中心”、“一基地”的建设目标,打造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二是“世界级创新集群”,充分发挥江苏大院大所、著名高校多集中于沿江八市的有利条件,借助南京江北新区自主创新高地品牌,更大力度集聚高端要素,更高层面对接上海,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创新基地。三是“世界级城市集群”,围绕“紧凑型城市、开敞型都市圈、网络化城市群”的发展要求,按照“内外双核,一带三圈”的空间布局(“内外双核”:南京为“内核”,上海为“外核”;“一带”:江苏沿江生态带,“三圈”: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打造东西联动、跨江融合、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世界级城市集群。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