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心城区扩至“11+2” 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发布时间: 2017-07-05 14:52:3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责任编辑: 沈晔

 

打破圈层结构,将龙泉驿、双流、温江、郫都、新都、青白江、天府新区归入中心城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传统意义上

打破圈层结构,将龙泉驿、双流、温江、郫都、新都、青白江、天府新区归入中心城区

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成都中心城区,主要是指五城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加高新区,如今,这一延续多年的城市格局将发生历史性变化。

昨日举行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透露,成都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

市规划局局长张瑛介绍,11个行政区是指“原一圈层的五城区”加“原二圈层的六个设区的行政区”,即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双流区、温江区、郫都区、新都区、青白江区。这意味着,这些从前还是“二圈层”的地方从此也被归入成都市中心城区了。

扩大中心城区范围

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空间层次

截至2016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达2030万,三个圈层的经济结构和环形交通组织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因此,成都决定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推动城市发展战略调整。

据测算,到2030年全市经济总量将达3.8万亿、人口规模也将突破2200万人的承载极限,如果仍然延续粗放型产业布局,必然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为此,成都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推动成都进入“双城”时代。

为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价值,成都按照城乡规划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此外,成都还将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

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蓝图指引

中心城区格局扩大后,将如何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空间优化,推动城市产业高点起步高位布局?产业发展大会上透露,将从总规修编、重点区域规划、重点功能区控制性详规、产业新城城市设计等方面着手。

首先高水平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邀请国内顶尖团队,坚持“以人为本、师法自然、守正出新、登高谋远”,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对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蓝图指引和路径遵循。

高水平编制重点区域规划。按照“十字方针”加快推进五大分区战略规划编制,特别是把实施“东进”战略作为重中之重,着眼未来50年乃至100年发展,坚持产业分区、集约开发、集群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高水平编制重点功能区控制性详规。紧扣“五中心一枢纽”功能,统筹开展全市重点功能区控制性详规编制,谋划一批未来五年重点开发建设的重大功能性项目、支撑性产业园区及标志性示范片区,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在市域范围统筹布局。

高水平开展产业新城城市设计。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学的原则,构建产业新城控制引导框架,加强色彩、天际线、绿化景观、建筑风貌等设计,实现城市与产业时序上同步演进、空间上分区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