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随父姓"观念遭挑战 父姓+母姓组合复姓流行

发布时间: 2014-07-01 09:45:31   |  来源: 大河网   |     |  责任编辑: 曹洋

 

近日,《河南商报》大型系列报道《我从哪里来》介绍了“高大上”的复姓。而郑州某中学的马老师说,她当老师十多年,觉得这些古老的复姓其实挺少见,但一批又一批新的“复合复姓”却让她有点晕。

读者来电

新复姓把老师绕晕了

说起复姓,马老师称当了十多年老师,除了欧阳、上官、皇甫等几个相对常见的复姓外,并没有见过多少古老的复姓。不过,一些新的“复合复姓”倒是让她印象深刻。

“第一次接触这种复姓,是在8年前。有个男孩姓‘陈杨’,名字也是俩字儿,读起来相当好听。”马老师说,她后来了解到,这个男孩是家中独子,爸爸姓陈,妈妈姓杨。

马老师说,她后来遇见的复姓学生越来越多,李杨、周陈、张梁、黄舒、田李……班上40多名学生中,复姓的孩子最多时达到5名。

“一般情况下,复姓的名字一共是四个字,但也有三个字的。”她说,有一次学生填表时,一个名叫“黄舒雅”的学生,在“姓”一栏填了“黄舒”,在“名”的一栏填了个“雅”,她才知道这个学生其实姓黄舒。

在马老师看来,这种复姓“很有意思”,读起来也挺好听,与含有生僻字的名字相比,并不会有什么麻烦,但太“泛滥”了也不好。

历史渊源

复合复姓古时候已有之

这种“复合复姓”,是当代的新现象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得知,“复合复姓”早已有之,但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而且相当少见。

在世界卫生组织里,香港人陈冯富珍担任“总干事”一职。她的姓“陈冯”,其实就属于一种“复合复姓”。她原本姓冯,因丈夫姓陈而改姓为“陈冯”,属于“女子出嫁后在自姓前加夫姓”。

此外,方瑀嫁给连战以后,名字变成了“连方瑀”;香港前政府官员陈方安生,原名是方安生。台湾、香港地区在正式场合中冠上夫姓的女性,多为政府官员或名门望族。

在古代,女子处于从属地位,出嫁前只有乳名和闺名,出嫁后在自己姓氏前加上丈夫姓氏,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比如,一位杨姓女子嫁给一位刘姓男子,人们就会以“刘杨氏”来称呼她。如今,这种情况在中国极为少见,只在港台地区较为流行,国外华人里也时常出现。

古代其他种类的“复合复姓”,情况就比较特殊了。比如分布在两广一带的复姓刘傅,产生于明孝宗时期。当时,该姓始祖傅鸾带妻儿移居两广交界,同行的还有其盟兄刘荣。后来傅鸾不幸病逝,临终将家小托付给刘荣。后来,傅鸾的儿子傅丽川长大后,为回报养父刘荣的养育之恩,将傅姓改为复姓刘傅,流传至今。

此外,古代产生的“复合复姓”还有刘谭、吴刘、张包、陆费、范姜等,多产生并分布于南方。

观念改变

“子随父姓”的观念遭遇挑战

不过,如今新出现的“复合复姓”,多是取父母两人的姓氏合为一个姓氏,与女子出嫁、临终托孤并没有关系。在社会学学者高扬看来,这表明“子随父姓”的观念遭遇挑战。

自古以来,子随父姓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如今,随着女性在家中地位的上升,不少妈妈要求将自己的姓氏也加进孩子的名字里。所以,如今幼儿园里的孩子,复姓的越来越多。

郑州市民张先生今年3月份刚刚结婚,妻子也已经身怀六甲,在给孩子起名时,他与妻子发生了矛盾:“孩子肯定要随我的姓,但媳妇非要让孩子随她姓梁,这咋中?!”不过,两人经过多次吵架和协商,最终决定让将来的孩子复姓张梁。

张先生认为,这种“复姓”把夫妻双方的姓都融合在孩子身上,既能缓解“家庭矛盾”,读起来也很好听,还能避免重名,“之所以这么决定,是因为身旁有例子。我有个朋友姓刘,给儿子起了好几个名字,网上一查都有重名的,后来他干脆让孩子复姓刘苏。”

高扬认为,“复合复姓”增多,与生育政策不无关系。如今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唯一的“接续”。他们的孩子,爷爷奶奶自然认为应该随父姓,而姥爷姥姥则想让自己的外孙、外孙女随母姓。


1   2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