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消费提醒:选用植物油有讲究

时间:2025-11-27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随着居民健康饮食意识增强,食用植物油的选择与使用成为日常饮食关注重点。面对超市里菜籽油、花生油、橄榄油、玉米油等琳琅满目的品类,不少消费者常陷入选择困境。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消费提醒,从常见油品特性、选购技巧到用油习惯给出全方位科学建议,助力消费者健康用油。

健康吃油的关键在于让身体均衡摄入脂肪酸。据江苏省市场监管局介绍,不同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构成不同,主要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三类。其中,饱和脂肪酸的耐热性较好,但过量摄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常见于椰子油、棕榈油;单不饱和脂肪酸被公认为“健康脂肪”,相对有益于心血管健康,多见于橄榄油、山茶油、菜籽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人体自身无法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包含亚油酸(n-6系列)和α-亚麻酸(n-3系列)。这两种脂肪酸的理想摄入比例约为4∶1—6∶1,常见于大豆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正因为不同油品脂肪酸构成不同,所以不建议长期只吃一种油,最好的方式是几种油轮换使用,或直接选择科学配比的食用植物调和油,确保脂肪酸摄入全面。

不同油品的特性不同,适配的烹饪方式也有讲究。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其中特级初榨橄榄油烟点低,适合凉拌、沙拉、低温烹饪,忌高温爆炒;精炼橄榄油可用于快炒、煎炸。

山茶油有“东方橄榄油”之称,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耐热性好,炒菜、凉拌、煎炸均可,营养价值高,价格相对也偏贵。

菜籽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性价比突出,适合炒、煎、炸等日常烹饪,建议选择低芥酸菜籽油,更符合健康需求。

花生油香味浓郁,富含维生素E,耐热性较好,适合炒菜、煎炸,尤其适配中式爆炒,但选购时要关注品牌与产地,避免买到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产品,若闻到霉味则不能食用。

玉米油富含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对心血管健康有益,适合炒菜、烘焙、制作沙拉酱。不过烟点中等,不宜长时间高温油炸。

葵花籽油富含亚油酸(n-6系列)和维生素E,但n-6系列脂肪酸含量偏高,需与其他油品搭配食用,更适合低温清炒、炖煮、凉拌。

大豆油亚油酸含量丰富,是调和油的主要原料,但其耐热性较差,仅适合低温或短时间烹饪。

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富含α-亚麻酸(n-3系列),可在体内转化为DHA/EPA,不过这类油极易氧化,需避光冷藏且尽快吃完,仅适合凉拌或直接淋在菜上,不宜加热。

选对油是健康吃油的第一步,消费者选购时还有不少细节要注意。工艺上,首选压榨工艺的油品,这种物理榨油方式能更好地保留油的天然营养和风味,不过成本相对较高;浸出工艺通过化学溶剂萃取制油,出油率高、成本低,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精炼浸出油,都可以安全食用,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可以选择,而且浸出精炼油更适合高温烹饪。油品标注的一级、二级或其他等级,代表其精炼程度,等级越高,杂质越少、颜色越浅,但部分营养成分也会随之流失,所以高温煎炸适合选一级精炼油,而凉拌或轻食场景,建议选标注初榨、特级初榨、冷榨的油品,能保留更多风味和营养。

购买食用植物调和油时,一定要仔细查看配料表。按照规定,配料表中的原料会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且需注明各类食用植物油的具体比例。需要警惕的是,有些产品以大豆油、棕榈油等普通植物油为主要基底,仅添加微量橄榄油、核桃油等高端油,却冠以“××橄榄调和油”“××亚麻籽调和油”之名,选购时千万不要被名称误导。另外,还要闻气味、看色泽,优质食用油会有对应植物本身的清香,没有哈喇味、酸味、霉味等异味,色泽清澈透亮,不会有沉淀物和悬浮物,若发现油品有异常,即便没过期也不要购买。

在选对油的基础上,消费者也要注意科学用油。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建议,日常可以专门准备一瓶炒菜油(如花生油、菜籽油)和一瓶凉拌油(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经常更换不同种类的食用植物油,避免长期单一用油。同时要控制食用总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30克,大概相当于2—3白瓷勺的量。烹饪时,尽量控制温度,多采用蒸、煮、炖、快炒等方式,避免油温过高,也不要反复煎炸油品。存放食用油时,要注意避光、密封,远离灶台等热源,防止氧化变质,像亚麻籽油、紫苏籽油这类易氧化的油品,最好放入冰箱冷藏,开瓶后尽快吃完,避免营养流失或产生异味。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